圣经与儒家经典的不同特点
- Jeril
- 2022年8月20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圣经没有单一的作者,却是一部叙事和思想前后一致的书。而且圣经的文本一直经过慎重保存和抄录,可靠性很高。 圣经是人类历史上最特殊的书籍,Bible原意是“书卷”(复数形式),这是一个没有特指的名词。意思是说,这组书卷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就像英文中首字母大写的特指用法,其他的书籍不能用这个词指代。圣经的内容涵盖历史、信仰、道德、律法、赞美诗等,非常丰富,新旧约圣经总字数(汉字)约140万字,体量庞大。
相比之下,儒家的经典则体量要小得多,四书五经,只有约26万字。不过,古汉语本身就有非常简略的特点,翻译成现代汉语,字数也会大为增加。
表面上看儒家经典的内容组成与圣经是差不多的,也有历史、信仰、道德、律法、诗篇,但却有很大不同。 1 《礼经》是孔子和学生对《周礼》的解读,《周礼》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政治的,官职和国家祭祀典礼,包括了很多政事处置的方法。但周礼是理想化的秩序,因为与周朝的官职并不相符。《礼经》则将《周礼》的原则贯彻到个人。《礼经》对礼仪的描述十分精细,可以与摩西五经中的《利未记》做个对比。《利未记》一共28章,规定了祭祀的礼仪,还明确了祭祀者的责任和所需费用的来源。《利未记》中有相当科学的卫生条例,有时节和休假的规定,这是圣经中最著名的篇章,其详细程度与《礼经》中对礼仪的规定十分相似。
2 四书五经中没有超越现实的存在,实际上对未来的其他可能性都没有提供描述。
仔细看看《周礼》的内容,其中很多对礼仪的规定,令人觉得‘毫无必要’、‘无法执行’——不是我个人的感觉,战国时代许多人对儒家都有同样评论。比如《礼经.乡饮酒礼》,里面详细反复的规定,即便是最隆重正式的场合,也会令人感到过于繁复。普通人宴请宾客则根本不可能执行到位。而圣经则完全不同,所有的规定都是可以执行的。后来东方天主教参照了东方宗教增加了很多礼仪,但并不要求普通人照做。
两者的追求似乎相反:儒家追求的是极致,给出的标准做不到是常态;而圣经追求的是可执行,做不到是真的不行。因此儒家的没有超越现实变成了无法实现的未来,而圣经的超越现实,变成了现实中的现实。
另外,以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圣经的规定仍然是可以理解的,能够理解这些规定背后的目的,就算不再执行,通常是因为有更好的办法。而儒家的礼仪规定则完全不知道应该如何去理解,比如这一段
士相见的礼仪:礼物,冬季用雉,夏季用干雉。宾双手横捧雉,雉头向左,说:“在下久欲拜见先生,但无人相通。今某某先生转达先生意旨,命在下前来拜见。”主人的答辞是:“某某先生命在下前往拜会,但先生却屈尊驾临。请先生返家,在下将前往拜见。”宾的答辞说:“先生所言,在下实不敢当,还请先生赐见。”主人的答辞是:“在下不敢当此威仪,再一次请先生还家,在下将前去拜会。”宾的答辞是:“在下不敢摆此威仪,最终还是请先生赐见。”主人的答辞说:“在下一再推辞,得不到先生的准许,将出去迎见先生。听说先生携带礼物,冒昧辞谢。”宾的答辞是:“在下不用此礼物,不敢来拜会先生。”主人的答辞说:“在下不敢当此崇高的礼仪,冒昧再次辞谢。”宾的答辞是:“在下不凭此礼,不敢求见先生,固请先生笑纳。”主人的答辞说:“在下一再辞谢,得不到先生许可,不敢不敬从!”主人到大门外迎接,两拜。宾答两拜。主人对宾一揖,从门东侧入内。宾双手捧礼物,从门西侧入内。主人两拜接受礼物,宾两拜送礼物,然后出门。主人邀请宾,宾返回,与主人再一次相见,然后告退。主人送宾至大门外,两拜。主人带着宾所送的礼物到宾家回拜,说:“前不久先生辱临敝舍,得以相见。今请将礼物还给传命的人。”主人的答辞说:“在下既已得以拜会先生,冒味辞谢。”宾的答辞是:“在下不敢求见先生,只请求还礼物给传命者。”主人的答辞是:“在下既已得以拜会先生,冒昧再度辞谢。”宾的答辞说:“在下不敢以此小事聒烦先生,只是固请还礼物给传命者。”主人的答辞说:“在下一再推辞,得不到准允,哪敢不从命!”宾手捧礼物入内,主人两拜而接受。宾两拜送礼物,然后退出。主人送宾至大门外,两拜。
儒家经典只能含糊地解释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但却完全无法解释为什么两人见面不能直接谈事情,却要来这么一套礼仪,没法说清楚这么详细的规定有什么意义。后人是一定无法执行但是在道德上却是必须执行的。
3 上帝曾数次与人类定约,上帝第一次与人订立约定是与诺亚,以彩虹代表永远不再整体性地消灭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承诺。这次订约更像是上帝单方面的承诺,也有点像是一个象征,人类和生物从此已经能够独立生活繁衍。第二次订立约定则是上帝在西奈山与摩西,订约的内容是人类的行为规则,是上帝对人类的单方面要求。第三次并没有明确的订约内容,上帝通过耶稣告诉人类的是无一例外最终的救赎,只要遵从上帝就可以得到。 这些约定是因果关系,你要做什么,做好了上帝会承诺保护和繁荣,做得不好则要被上帝毁灭(不是被国王)。在儒家经典中,只有必须做什么,如果不做、做不好,就是坏的,‘如有失误,国家自有常刑处置。’《周礼.大司徒》
4 《圣经》的文本相当稳定可靠,而儒家经典则不是。大部分儒家经典都经历了秦朝的焚书坑儒,现在的文本是遗留下来的少数文本。在汉代今文经学试图向儒家经典中增加阴阳五行的占卜的内容(《白虎通义》)。汉人又好做纬经,想假借古人的名义倒入新的思想。这种努力我并不反对,但实际的后果是人为地制造了进一步混乱。
儒家经典的文本不稳定程度远远超过圣经。《礼经》现在有17章,然而在汉景帝时候在孔子旧宅找到了失落的39章,这个数量差别非常大。《周礼》内容六篇分载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记古代理想官制,其中冬官经秦火已亡佚,汉时由《考工记》补足。然而《考工记》是关于手工艺的记录,包括木工、皮工、上色等等,与其他五部分内容差异巨大。
《春秋》是经过孔子大幅度删改的历史记录,《尚书》也经过了孔子的审定,分今文和古文两种,今文28篇,古文则多16篇。孔子的删改在同时期的是普遍的行为,各国都在按照自己的想法修改历史记录,这种情况甚至一直持续到当下。
5
《圣经》的编纂审定始终是在神学权威而不是世俗权威,公元三世纪,君士坦丁大帝用世俗的权威组织神学权威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最终确立的《圣经》的文本。在那以后,基督教会始终是以极为严肃认真的态度来维护圣经的各种语言版本,从希伯来文、希腊文、拉丁文、乃至后来的英文,以及世界其他语言版本。所有这些版本一直都有大量的副本,因此,出现人为删改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
相比之下,儒家经典则始终处于世俗权威的控制之下。董仲舒是第一个负责维护官方意识形态的人,他需要负责审定所有的重要文件符合官方的解释,同时还负责全国刑狱案件也是‘正确’解释儒家经典的。
6
儒家经典记述的对象重点是国家事务,以及作为整体的人群所应有的秩序。而圣经则是直接说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并且进一步深入每个人的内心,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秩序则几乎没有要求。
这个对比显得很有趣,因为儒家才是主张人同此心的,由推己及人出发,得到整个社会的伦理。但最终却只能实现强制型社会。而圣经则是从强制执行的道德和礼仪规范,却实现了认同此心的自发管理。现代西方社会则几乎已经可以说‘摆脱了强制’,实现了自由。
7
儒家经典的思想经历了明显的修改,每一个时期都有根据这个时期所强调的内容。比如《孟子》,明太祖朱元璋的孟子的内容十分不满,命令做删改,并且不得在科举考试中涉及。后来是经过南宋朱熹才重新提高到四书的高度的。
《礼经》则基本处于被废弃的状态,但仍然是‘主流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并没有取消。原因当然在于孔子对‘礼’的态度,孔子认为礼是极其重要的事情,可以说是孔子学说的基石之一。上下秩序通过礼得以强化,人们通过行礼感受到责任,进而理解人性、伦理、和社会秩序的合理性。孔子这个主张当然是有道理的,却也是片面的,因为这种通过行为去领悟的路径,在有思想的人来看,是低效的,结果也不能确定。更有效的合作是通过理性来完成的。
8
如果想读圣经,不管语言和文化北京,一定能找到一个读得懂的版本。这些版本都经过教会和资深的专家或机构检查核对,准确性极高。但儒家经典则不同,只有原文的文言文是权威版本,任何译本都不具有同等的有效性。除了四书五经比较容易找到白话文本以外,其他儒家经典如《白虎通》,现在谁要去读,还得自己去读原文,这样一来需要付出的努力就相当可观,一般人是够不着的。
所有这些不同特点,对后来两种文明的成就,几乎是有明显的联系。但是要证明这种联系又是非常困难的时期,不过,我觉得学术证明可能是没有必要的。 TUBM
2022年8月20日,上海
四书五经中的字数如下: (注:该统计数据出自我国南宋时期学者郑畊老) 《论语》:13700字 《孟子》:34685字 《大学》:1753字 《中庸》:3568字 《毛诗》:39224字 《周易》:24207字 《尚书》:25800字 《礼记》:99020字 《春秋》:原版18000,现存16000——补 《左传》:196845字 《公羊》:44075字 《縠梁》:41512字 《孝经》:1903字 《尔雅》:13113字 《仪礼》:56115字 《周礼》:45806字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