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This site has a limited size of 500M, that means over 1 million books in pure text, or just 15 mobile phone images. That's the reasaon I encourage zero image unless REALLY necessary.

For image-favouved users, find Sola-soli Youtube Channel, which is yet implemented. Will be soon.

本站无图,除非绝对必要。

对儒家的个人观察(1/10)

  • 作家相片: Jeril
    Jeril
  • 2022年8月21日
  • 讀畢需時 11 分鐘

已更新:2022年9月11日

设想有两个赌徒,他们的智力、体力、赌本、心理承受力各方面都非常接近,赌技水平只相差1%,他们对赌的时候谁会赢?这恐怕是很难预料的,因为有很多偶然因素会对输赢造成影响。但如果他们对赌1万局会如何?赌1000年会如何?那个水平低1%的赌徒基本上肯定会输得精光。


对于1%的赌技差别,非职业赌徒是完全无法分辨的。但假以时日,1%的差别却可能造成决定性的后果——这个假想的局面,是我将很多现实问题归结到思想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正如一个赌徒的输赢取决于他的技能,一个人的判断、决定和选择可以说取决于他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一个人一生要做多少判断?一个社会每天会有多少人需要做决定?一个国家的历史上做过多少选择?思想造成的差异可想而之。


我们通常很难评价两种思想(比如东方和西方)的高下,无论什么主张都可以在历史和学术中找到经验和根据。一种思想会造成多大的影响,我们很难通过观察得到直接的判断。


不过在某些特定的环境和时段中,我们确实能够看到,当某种思想获得了决定性的优势,成为大多数人所相信、依赖的思考方式,那个国家或者民族就表现出了某种明确的行为方向,比如纳粹德国、霍梅尼时代的伊朗、以及塔利班主持的阿富汗,以及中国。


尤其是中国。人们公认中国在过去两千年都是一个独立的、延续的文明,不管是汉族还是异族统治,中国的文化始终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中国的大一统形态、农业为基础的经济、集权政治秩序、以及几乎垄断的儒家思想意识,都是非常稳定的。在我看来,这实际上证明了思想的力量。毋庸置疑,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是这种相对稳定形态的绝对核心力量。而这种核心力量仍然在支撑着当今中国社会。


我感觉中国就像那个赌了1000年的赌徒,他所依赖的赌技是恒久不变的。所以,他的成功和失败,以及当前所面对的机会和困境,与他的赌技——也就是说,与我们身处其中的每个人的思想,密不可分。


那么我们是不是承认我们的赌技可能有某种缺陷呢?进而去寻找这些缺陷到底在哪里呢?没有人会否认这种思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不过另外一个强大的声音在说,你又多少能力去进行思想批判呢,自以为是、自行其是只会招致更差的结局——基本上,这就是生活在儒家文化环境中,持有儒家思想的人的普遍困境。

我对儒家思想的看法一直是颇为负面的,有很大程度上是起源于鲁迅的《狂人日记》。但只有人才会吃人,这是个简单的逻辑。思想不是承担历史责任的合适主体,人才是,人应该对自己的思想负责。但个体的人往往很难摆脱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个人很难摆脱被社会主流思想侵入灵魂的命运。于是,每个人又确实有‘无辜’的那一面。


我认为思想成功的标志是被人接受,越多的人接受就越成功。因此,可以说,儒家思想是一套相当成功的思想。在汉字文化圈有超过的18亿人口,生活在儒家文化的主导或强烈影响之下。


而儒家文化是从儒家思想延伸出来的一整套生活方式,只要生活在儒家文化环境,一个人慢慢地就会通过行为和礼仪受到儒家思想的浸染,行为和观念都会具有某种儒家特质,进而慢慢地领悟到儒家思想的精髓,与刻意去研读儒家经典有殊途同归的效果。


儒家的信条并不像伊斯兰教法那样强制人们去执行,而是通过引导规范人的行为,逐渐地改变人的内心信条——这正是儒家所主张的‘礼’的理念。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通过礼仪去感悟道德,进而以道德去构建社会秩序。这样一套完整的理念,达到了哲学的高度。


所以我承认,儒家思想是非常成功的思想、非常成功的文化、非常成功的哲学。但是,被人接受并不是唯一的评价指标。儒家文化有很多的问题,生活在其间的人们对此都有所认识,却都不容易说得清楚。


在我看来,对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的认识要么赞誉过高,要么批判过于严苛。奇怪的是,两种认识中似乎都带有某种儒家烙印。此外,其他那些默不作声的大多数,几乎仍然将儒家文化视为自己无须声明的文化基因,将儒家思想是为注定的思想归宿。


实际上,我严重怀疑(尤其是我自己),早已在潜意识中根植了某种元素,致使我不由自主地会按照某种的模式思考,无法察觉自己的愚蠢和错误。这是我要去整理个人思想的一部分动因。


另一部分动因则是来源于我对中国现实状况的某种恐惧。在我看来,儒家思想有种灾难性的特质。每隔一段时间,儒家世界就会迎来一次危机。这些危机都具有某种独特的气质,是其他文明所没有的:

  • 比如全面崩溃,我反复读历史也难以理解,何以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外交一次又一次达到了大多数人的生存都无法保障的程度,普通人往往只有参加制造极端的混乱和灾难才能活下去。通常一个文明只会经历一次崩溃,下一次就会做出改变,或者被消灭,被放弃,没有下一次。

  • 再比如整体性的癫狂,仅仅近现代就有太平天国、义和团、大跃进、文革,所有这些运动既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案和路线,然而绝大部分人会觉得有必要、值得赞许,或者至少不参加是错的,也是不可能的。整个国家和绝大多数人都同意将现实利益和命运作为筹码摆上赌桌,等待命运揭晓。

  • 再比如崇拜领袖和权力,中国人普遍相信任何错误都应该立即予以纠正,而使用权力则是最简单直接,也是最合理合法的手段。人们普遍真诚地相信一位强大、明智的领导掌管权力,是幸福生活的最可靠的希望——这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精神之一。同时,人们似乎认为自己的任何努力都是渺小、微不足道的,还不如衷心祈祷明智强大的领袖万寿无疆来得可靠。

在我看来,在当今的中国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周期性的危机似乎很快就要再一次爆发,而这种危机与过去发生过的无数次危机的内容和形式都非常相似。我觉得几乎可以肯定,这些危机与儒家思想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要认定这种联系还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必须认真地去梳理自己的思考。要说将思考表达清楚则更不容,码字对我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觉得只有码成字才能算数,才能够反复检验,仅仅凭说道,是远远不够的。

汉字文化圈中,儒家的主导和影响正在快速消退。日本脱亚入欧的进程已经有150年,越南和韩国早已放弃了使用汉字,就连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儒家文化也在渐渐地流于浅表,让位于来自西方的时尚文化。人们渐渐地习惯了在现代化社会中按照社会规则和经济规律独立地奋斗和生活,儒家的信条乃至于礼仪变得越来越淡薄。但是人们的内心还是儒家的,正如前面所言,生长在儒家文化环境,绝大部分人就会成为黄皮黄心的芒果,很少有人变成黄皮白心的香蕉。


这一进一退表面上似乎是自然发生的迭代和平稳的过渡,但在我看来实际上却是巨大的大冲击:一个国家、家族、家庭、和一个人的精神主要内核正在失去支撑,这无论如何不会是一件小事。


现代中国人往往没有意识到,他们一方面不了解、不需要儒家教条,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另一方面又自然而然、不可避免地用儒家教条去观察世界,观察别人,进而使自己的选择受到了严厉的限定——我这样说也包括此时此刻的我自己。


在我看来,上述这种冲突并不能完全归结为儒家文化随着经济的‘自然涨落’。换句话说,即便是汉字文化圈通过某种方式获得了经济上的极大繁荣,甚至完全摆脱了西方文化的侵染,问题还会依然还在。


儒家思想实际上是两套互相支持的思想系统,一套是作为国家治理信念和制度的宏观儒家思想,另一套是作为个人人生价值目标和思考方法的微观儒家思想。这两套思想系统在现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下,都表现出来很明显的问题:

  • 作为统治思想的宏观儒家所主张的天下观和道德至上的治国理念,与西方文明建立的、主张平等与法制的现代社会秩序不兼容;

  • 作为个人价值的微观儒家所规划的‘修齐治平’的个人修行路径,提供的个人价值很单一,不能满足现代人独立自强的愿望。

儒家文化是一套融贯的思想,以礼仪、道德、君臣父子为基本秩序原则,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制度和文化。但是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的繁荣,并非依赖于儒家文化,现代社会秩序与儒家的礼仪道德不再直接相关的时候,儒家思想就失去了最重要的基石,变得极不稳定了。儒家文化的退潮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此。


上面这两个表述仍然是表面,会有人不同意,会有争论,还会有人主张去修补完善儒家思想,毕竟18亿人口仍然生活在儒家文化的强烈影响下,‘取消儒家文化’看上去不理智、不现实,也多次被重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所否定。


我想,上面这两个表述只是一种可能的开始方式去开启观察和审视。每个人都可以去建立自己的视角,看看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到底是什么。现代人的特征是每个人都有看法,都有想法,可以选择主流,也可以自己去建立独特的观察,只要言之成理,就有价值。


但要想对儒家思想儒家文化这样的宏大系统提出看法,是需要耐心和谨慎的。我们几乎都见过听过聊过许多对儒家思想的看法,有些不靠谱、离谱的,也有很多相当准确、精辟。所有这些观点观察对我们来说,就像是身处庐山或者瞎子摸象所得到的印象,要全部组合起来,才会形成完整的认识,才有可能去思考、探讨一些真正的问题,比如:

  • 儒家思想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有什么具体的影响,有什么根深蒂固的意识在影响着我们思考和行动,而我们自己并没有察觉。

  • 在现代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中,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如果有不足,缺少了什么,应该补充些什么;

  • 儒家思想是不是造成中国人经常表里不一的原因,虚伪和直率坦诚的界限到底在哪里,信用和承诺价值在儒家思想中是不是被低估了,由此造成普遍存在的信任问题。

  • 对那些号召复兴儒家文化的观点,要复兴的内容到底是什么,现代文明已经有了什么,流行文化缺少的是不是儒家文化所固有的,是不是有其他的根源需要留意;

  • 是不是儒家文化的衰退是不能逆转的过程,除了表面的文化元素(如礼仪),儒家文化是不是很难再有重新建立或继续完善的环境了;

  • 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同——尤其是矛盾冲突之处,到底在哪里,为什么世界大同这样的理念很难被世界广泛接受;为什么西方文化的普世价值在儒家都能找到对应,但却很难被儒家文化全盘接受;

  • 当今中国是不是仍然在国家治理观念上仍然保留了‘外儒内法’,和以德治国,而没有完全接受依法依治国;

  • ……

所有这些问题本身,虽然我都很感兴趣,也有很多倾向性的意见,但我并不想、因为自认为没有能力给出答案。


其实,我认为这些宏大的问题根本就没有最终的答案。因为,所有的思想和文化问题都是基于个人和群体的主观,所谓客观评论是做不到的,或者说,即便有人能做得到,也无法代替主观观察。并且,我相信这些问题若是有了标准答案,那可能就意味着那些‘不标准的答案’受到了压制。


最终我希望搞清楚的是,所有这些事情对我自己有什么影响,有什么价值。我想搞清楚——仅仅是对我自己来说——儒家思想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哲学、文化、政治建制,儒家思想和文化有什么重大缺陷,以及作为一个生长在儒家文化圈中的普通个人,会有哪些思维受到了儒家思想的侵染而不自知。


此外,我相信,只要一个人不是彻底的‘屁股决定脑袋’,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个能与他人彼此同意的基础。组成这些宏大问题的微观问题,很多是有答案的,或者说或多或少人们总是能够有共识的。比如,关于忠孝观。我看到,大多数人的共同点是极端的‘愚忠’、‘二十四孝’不能要,而忠孝的基本价值也不应取消。但对于到底合理的忠孝程度是什么,拿不出什么有效的原则。这个时候,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因而需要更全面的观察。


如果人与人之间有什么宏大的共识,那么我相信一定是在很多微观的、细碎的问题上有着相同的认识。所以,我觉得,解决问题的过程的价值有时候比答案来的更重要。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过程就是全部的价值所在——最大的共识仅限于事实和小问题的认识。另一方面来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表面上的志同道合常常由于对小问题的分歧而分道扬镳。因此,宏大的共识也必须建立在很多很多对过程和细节的共同认识前提之下,否则就无法持久。


这就是建立个人认识的意义。现代社会的整体文化和优势思想倾向是由更多的人所决定的。换句简单粗暴的话说,对于现代人来说,要让他们服从,就的有个理由,找不到这个理由,人们就不会愿意服从。人们如果发现要做的事情与他们的兴趣和利益并不相符的时候,就会开始思考为什么、怎么办——这是现代人的特质。对古人来说,少数人想,多数人跟着做就行。思想经常等价于‘让人服从的技术’。用企业思维来比喻,古人更重视产品销售,而今人更注重打造产品。


我看这种差别是古人和今人的最重要区别。现代人已经习惯了对端到面前的东西评头论足,百般挑剔,不管是产品还是观念。但是,一方面人只要去思考,就会发现问题;而另外一方面,现代人对早已存在于身边、已经属于自己的东西往往视而不见,所谓灯下黑。我觉得传统文化就像这种灯下黑,因为人们是从生长的环境获得的,所以不能察觉,不会审视。


鲁迅无疑是批评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将措辞升级到‘吃人’、‘人血馒头’这样的程度,可以说是完全彻底的否定。牟宗三是熊十立的学生,学贯中西的新儒家大师,他则认为儒家与康德、黑格尔是完全相通的,道统是’人生宇宙之本源‘。对这样的极端的评价,我觉得大多数人已经没有能力也没有愿望做出评价,还是不如从头梳理对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的认识来得更有意义。


无论如何,我觉得事关自己的灯下黑,到底是人血馒头还是宇宙本源,或者是两者之间的其他什么东西,还是要搞搞清楚,不应该随便地把思考的责任交给别人。

我想知道的是,当所有这些属于我的观念和认识组合在一起,到底会是个什么样子。

  1. 孔子其实很一般——他并不是一个值得无限崇拜和绝对服从的对象

  2. 为什么是孔子?——何以孔子就获得了那样崇高的地位呢

  3. 儒家思想的明显缺陷——理解儒家思想到底是一种什么思想系统

  4. 世界对儒家的认识——在更广阔的背景下看看价值何在

  5. 鸡国人的局限——普遍发生的障碍和矛盾

  6. 总结——对当下和未来的一些判断

在这些内容中,我基本上所有的观点都是来自于已经完成的知名著作和学术研究。我的任务是整理组织这些内容、事实,看看会有什么结论。或许由此产生了原创的观点,或是独特的方式,我不确定也并不非常在意。我对自己保持诚实,保持真实可靠。也因此没有标注每一个事实和观点来源于哪里,那样会消耗我太多的经历,并且显得不伦不类,毕竟我并不是想创造一个学术著作。如果有一天我有能力达到某种学术标准,那再说。同时,为了保持对全局足够的关注,我必须同时保持简短,这使得整个工作变得相当困难。


对我来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能站得住、能带走的理解’,首先是出自我自己的愿望,其次是期望对他人有价值。思想是无主之物,看得上就带走,本是常态。


如果说有什么奢望,那就是我的个人观察能够成为一种普遍的观察,于是大家可以真的找到更多的共识。


TUBM


2022年8月20日,上海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权上长柄

在传统文化中,权力是有具体形象的,大致上是个印章的形状,有个柄便于把持。 这两年,我丈母娘家小区业主委员会几乎瘫痪了,因为在前任和现任业委会主任移交工作时出了大问题。诸多争论也不必尽述,关键在于,业委会印章搞不清了,现任主任手上的印章与银行账户不符,于是现任业主委员会不能开...

 
 
 
每个人都是缝合怪

人类是神的不完美造物,每个人类都是由脆弱的部件,以笨拙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对于无神论者,只要在前面加上,“如果有神”,那这句话也是成立的。 其实,我们在看别人的时候,几乎就是上帝。尽管肉体是完整的、协调的、对称的,整个人却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毛病,尤其是看着别人为人处事的时候。...

 
 
 
从一个字的写法不同看文化差异

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从一个汉字的写法中就能看出端倪。 在中文,天的上边一横长,下边一横短,而日文汉字正好相反,上边一横长,下边一横短,这个不同颇为令人玩味。 因为象形文字就是用图像来表示意义的,笔画长短同样可以表达意义,哪一横长就可以理解为哪一横更重要。说文解字说,“天,从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