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意义
- Jeril
- 2022年8月20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哲学有什么用?这是个‘错误的问题’。科学就是哲学的最伟大成就之一。‘正确的问题’是,除了科学,哲学还有什么用吗?有,而且是现代科学所仍然无法提供的效用,如果用一个词来表达,那就是思考。
如果凭感觉就能生活的很好,那思考就是多余的。人什么时候会开始思考?想得到,没得到的时候——欲望和失望,是推动人思考的原始动力。简单的生活不需要思考,低级的动物或许是完全凭本能行事,看不到他们有复杂的行为。植物大概是完全不思考的,因为思考也没用,无法做出行动。高级的动物都会思考,为了得到食物、配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人的生活尤其复杂,需要更多的思考。
哲学就是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来解决‘不科学的问题‘。人有许多问题非常复杂,但又迫切地需要答案,而且还要准确无误。这时候,凭感觉或者本能,就完全不够了。
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和世界,实际上已经包罗万象了。关于人和世界,有什么意义,有什么方法,人类应该如何相处,社会应该有什么目标。大多数此类问题都不具有科学问题的特征,还没有办法交给科学去处理。
人们经常认为这些思考大问题’没有什么意义‘。确实,大问题与现实生活有相当的距离。不过,这基本上只是出于人们没有看到大问题和小生活之间的联系。此外,人们对自己人生中的大问题,也并非总是用思考来找答案的,因为思考并不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当问题变得很复杂的时候,思考也会变成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人们对此往往缺乏准备。
接受过科学教育的人有一个误区,对于那些‘不科学的问题’往往不屑一顾。比如,道德是什么?既无法定义,也无法度量,而且因人而异,于是就认为这是一个伪问题,将其屏蔽掉。他们忽略了分析这些复杂问题需要一个漫长而精细的过程,人类已经探索了几千年,有许多进展,也有许多方法,这些内容都在哲学里,不在科学里。科学家对非科学问题的了解,时常比不过常识丰富的普通人。
我们通常认为思维的方法是从科学中学到,但是,科学思维并不是人所需要的全部思维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经常是开放的,既没有清楚的边界条件,也没有确定无疑的规律,可能也没有什么最佳的答案。
我们观察思考的对象是人,而人的思想和行为常常不科学。出于立场的差别,彼此之间完全对立或许都是正确。所有这些,都不是科学方法能够处理都。
与哲学相比,科学专注于确定性,而哲学始终在不确定中探索。
哲学对那些不具有确定性的问题有许多套探究的方法。虽然,这些方法并不能保证得到准确的答案(如果有那就交给科学了),却排除了随意性。哲学通常将答案限定在某一个范围,或者几个有限的选项——即便是不能得到绝对的确定,也要尽可能可靠,这是哲学的精神。
哲学的内容经常显得颇为学术,毕竟,要得到准确的答案,思考就得严肃慎重。所以哲学著作通常使用各种生僻的词汇和语句,动不动就要引用某人某文,阅读起来十分困难。这与科学研究是一样的。
哲学的严谨孕育了科学,而不是反之。
由此可见,提供确定答案的是科学,哲学本身的特性就是不提供确定答案的。认为哲学没什么用,问题在于我们对哲学的看法。我们期望解决具体的问题,哲学只给出了方法和几个可能的答案,而且往往还很难实现。
但话又说回来,严谨的思考并不是自然的常态,毕竟,生活中绝大多数是琐事,不需要深入的思考就能够得到解决。我们人类的思考,是有不同层次的。从凭感觉到严谨的哲学思考,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存在一个适当深度。
人的问题在于只擅长凭感觉,一旦开始思考,经常出错。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孩子幼稚的思考,也经常是成人的笑料。人的感觉是模糊粗糙的,在感觉背后,还有更确定的意义。
探究意义,哲学的使命正在于此。我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去思考意义,哲学才能够将问题答案的可能性缩减下来,慢慢地接近可能存在的答案。
即便不去做深入思考,人还是能够活得很好,这是人类文明数千年的现实。
能够进行深入思考,这是现代人希望拥的一种能力,因为拥有了这种能力。但是
我们不想做漫无目的的学习,除非已经证明有用。但哲学并不提供显而易见的证明,因为那是宗教的方法,不是哲学的方法。任何一个具体的问题的答案还取决于其他很多具体的因素,不可能仅仅依靠哲学。如果我们没有耐心跟随哲学的路径向前走,就没有办法按照哲学给出的参考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于是,哲学给人的感觉就变成了像宗教那样,除非你相信,否则不会明白。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