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钩在即时的思想标本 之 前言
- Jeril
- 2023年2月6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前言
经历了3年防疫,生活才刚刚开始回到正常,然而‘正常’可能已经不是原来那个意思了。不知不觉中,中国又开始与世界拉开距离。
美国的芯片,中国的气球,爆火的ChatGPT,看上去只是纷扰中的一些新鲜事,又像是剧变前夕的预兆。
我向来自我定义为一个解答问题的人,一个能够终结疑惑的人。在过去的十年中,我一直试图重新认知这个世界和我自己。越是多观察,越是多问题。这印证了我开始重新认知的动机:以前确实有太多的无知,所谓终结疑惑,只是在浅表的层面罢了。
前两天刚上映电影中一个情节令许多人感动:“五十岁以上的站出来”,一声口号下,一个一个勇士站出来愿意为拯救世界而献身。我问了身边几个年轻人:你们能不能看出这情节里有什么问题?他们茫然不知所措。
我们中国人大概是习惯了感触、情怀、领悟这一类的大词,而不太习惯思考发掘。两者的区别是,感悟是基于现在已知的、已有的,思考则是要去发现未知的、没有的。两者都能给人一些新的东西,区别是前者更容易让人陶醉和满足,而后者则很容易让人感到困难和不安。
我自认为善于深度学习思考,可是喜欢陶醉满足,不喜欢困难不安,与别人毫无区别。这就是人性。太容易陶醉满足是傻白甜,永远也不满足安定是乔布斯。傻白甜快乐地生活一辈子,乔布斯名满天下四十多岁就死了——人生没有定式,只有选择。
然而,天地不仁,万物驺狗,世界从不关心一个人的选择,只有人在选择的时候认清楚世界。在剧变的时代前夕决定躺平,大概不是什么好选择。
中国会与世界脱钩吗?其实已经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现实。当中国人强大起来的时候,显示出来的与世界的格格不入越来越多。把责任推给政府或某领导是很容易的,端碗吃饭,放下骂娘,是感悟,不是思考。
我现在比较清楚地认识到,与世界的格格不入是来自于每一个中国人,而且集中在几个关键的点,更喜欢从已知得到感悟只是其中之一。
尽管持续地思考,很长时间我也没想明白应该做些什么。还是夫人提醒了我:你只需要表达自己就好了——对啊,这话我并不是不知道,只是一直听而不闻。因为我习惯了做困惑终结者,潜意识中要做的事情必须有意义,如果不能说服别人,我为啥要说呢。但是驺狗是不可能改变世界的,所以什么都不要做了——这大概就是老子西出函谷关时的心情吧。
从而我发现了自己思想中的传统文化烙印:我有很重的家国情怀,因为我实际上是在尝试站在国家和文明的角度思考,我试图终结的困惑是中西文化隔阂,这个问题远超我的能力。我之所以会把问题升级到这种高度,基本上是来自对自己的高估,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潜意识。
我找到完美答案然后交给别人去理解,这个模式在过去是成功的,但也仅仅限于工作和生活中比较基本的问题。当问题非常复杂宏观的时候,这个模式是不成立的。
瞎子摸象其实不是一个笑话,说的本来就是人类对宏大问题的认识方式。我想,从本质上来说,把各自的探索组合起来,这是回答大问题唯一可行的方法。可以说,没有其他任何办法能够代替瞎子摸象式的探索。
ChatGPT的成功是在技术上找到了把世界上所有瞎子的探索用电脑技术组合起来的途径。人们为这种技术的前景感到激动不已。马斯克却已经感到了忧虑,建议人类成立一个机构,对AI技术进行审查。他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他的忧虑:你要修一条路,而蚂蚁窝挡在前面,你不会在乎蚂蚁想什么。
我对这个忧虑的解读是:我能做的事情若是无法超越AI,那我就是蚂蚁。推土机开得很快,或许5年之内就会把很多人类变成蚂蚁——这可不是我一厢情愿的解读,谷歌、微软、等等都已经用行动表达了他们的判断。
还好还有点时间,虽然已经不多了。
我与ChatGPT讨论了前面提出的问题:五十岁以上出列,这个口号有什么问题?它还没有认识到这句口号把人类的牺牲精神变成了执行命令,在拯救人类这么宏大的意义下,五十岁以下的人也愿意牺牲的。
。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