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This site has a limited size of 500M, that means over 1 million books in pure text, or just 15 mobile phone images. That's the reasaon I encourage zero image unless REALLY necessary.

For image-favouved users, find Sola-soli Youtube Channel, which is yet implemented. Will be soon.

本站无图,除非绝对必要。

评论——货币政策,财富与货币的跷跷板游戏:2019年11月25日 0:08 上海

  • 作家相片: Jeril
    Jeril
  • 2022年10月3日
  • 讀畢需時 10 分鐘

评论——货币政策,财富与货币的跷跷板游戏:2019年11月25日 0:08 上海 重商主义的幻象来源于货币标杆的弹性。商人希望能够得到多一些的信贷,以便开展更多的生产和贸易;中产阶级希望强劲的投资能够保持经济增长的势头;依靠工薪收入的人们也希望适当的宽松以便更容易保住工作和收入;靠投资收益生活的人们也希望投资回报更高一些;政府使货币比“财富”稍稍增长的更快一些,为了刺激经济超发多一些货币,能够得到“看上去更好”或者说是“看上去没那么糟糕”的经济增长报表,也同时满足了“所有人的愿望”。 适当扩张货币可以刺激经济的主张来自于凯恩斯对经济危机的总结,特别是1929~33年的大衰退。教科书式的经济危机景象是大量失业、消费萎缩与产品过剩同时出现,为了维持牛奶价格,人们宁愿倒掉。马克思从经济危机中得出了资本的本性是剥削的结论。但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在“剥削”背后实际上是每个人“逐利的本能”,在现代政府和劳资制度的保护下,资本家不可能再采取极端盘剥工人。凯恩斯指出“有效需求不足”才是导致经济崩溃的原因,在经济衰退期间越是降低工资越是节衣缩食,经济就越快崩溃。只有适当增发货币才能缓解危机。于是扩张货币政策正式登堂入室,成为现代政府的常备经济工具。 货币紧缩的状况确实不利于经济增长。一方面,没有资本,人们便难以扩展新的工商业;另一方面,借贷利息提高,人们只要凭借放贷就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于是从事投资和投机的人增多,生产和服务放缓了。人们渐渐发现工作机会不再增加,不得不接受更低的报酬。消费能力缩减,导致生产和贸易受到影响,进一步加剧了衰退。 宋朝末年由于铜钱大量外流也产生过严重的通货紧缩,人们通过倒卖铜币得到的收益超过了从事生产和贸易。铜钱大量外流,市面上没有足够的可供交易的货币。不仅商业难以进行,税收政策也被严重扭曲。强劲的出口贸易不仅无助于货币回流,反而成为铜钱外流的通道。朝廷因此开始推广“交子”,虽然缓解了铜钱紧缩,却打开了滥发货币的魔瓶,成为宋朝灭亡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凯恩斯主义下的货币扩张并不总是导致增发的货币投入再生产。由于凭借放贷就能获取收益,人们将会优先将货币用于投资,资产价格在超发货币的推动下持续上涨,同样使得人们获得了“财富增加”的感觉。关键在于,当人们通过投资收益就可以保持消费就能获得满意的生活,就不太愿意忍受辛苦并承担风险从事生产服务和贸易。文中所述的“所有支出都用于消费,没有人生产”的极端例子正是指出了,因为生产财富的过程逐渐减慢,人们最终将不能获得适当的收入来维持消费,财富循环将会中断。一旦货币失去“应有的价值”,财富就突然蒸发了,人们会很快陷入贫穷。阿根廷、巴西、津巴布韦、委内瑞拉、亚洲金融风暴中的东南亚各国,均是按照同样的模式,掉入了“货币陷阱”。2008年的起源于华尔街金融风暴虽然表面上的起因是“不良贷款”,但过多的从事投机的货币才是危机发生的基本条件。 ~~~~~~~~~~~~~~~ 货币本身并无价值。人们的财富增加是由于生产了产品或给别人提供了服务,消费了他人的产品和服务,人们的财富就减少了。在交换过程中,货币是媒介和等价物,货币本应是财富的因变量。 人们用货币来表示财富是基于二者之间存在稳定的兑换关系。如果货币不足,人们就不得不用更多的服务和产品获得货币;而如果货币过多,那么人们就不得不付出更多的货币来获取产品和服务。以前黄金作为货币时,人们直接存储金条,就可以长期保有财富——财富就成为金银的因变量。白银、黄铜、铁、乃至纸币,可以很容易地增加供应量,就很难成为财富的标杆了。 财富和货币的关系就像跷跷板,人们实际上总是搞不清楚有多少财富,应该发行多少货币。如果财富和货币能够保持恒定的兑换,财富可以得到准确的量化,劳动和资源都得到“准确定价”。但财富并不是客观的绝对量纲,即便是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秩序中,都有完全不同的定义。米塞斯从人的行为建立经济学分析,就是指出了:人的欲望是经济活动的终极驱动力,人的欲望本质是波动的,因而财富的价值也是波动。 货币的数量却难以随时波动,货币一旦被投入市场流通,就很不容易收回来。和平年代经济发展技术更新,物产丰富,需要发行更多的货币来代表更多的服务和产品,人们可以增加自己的财富。如果发生了大灾难,房产、证券、古董、艺术品、奢侈品、时装等各种非必需品的价值就会大大减值,许多财富灰飞烟灭,却没有人能够立即收回等量的货币。 所谓财富“保值增值”即是人们希望自己的财富不要随着各种“外部”的原因而变动,只许增不许减。离开了黄金,人们再也无法锁定财富。于是想出了很多办法来锁定货币数额:信贷、期货、期权、合约……人们需要相对稳定的货币——财富指标——来完成交易。但是可惜,花样品种繁多的货币发行手段并不是为了稳定货币价值而发明出来的。 货币供应应该与经济相称,但具体如何判断却几乎无章可依。当货币政策成为政府调控的手段时,事情就变得非常复杂。既然大家都想财富增加,那么增加货币也是“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政府印钱的冲动绝不仅仅是个别政客才有,一次又一次突破政府负债上限,可以是政策合理性,可以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性,也是集体性的放弃。每次多发一点点货币,与庞大的经济基数相比,看上去“有益无害”。等过了头急转直下的时候,一切都已经太晚。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美联署的政策往往与现实经济“反向”。美国经济稍稍开始上升的时候,美联储就宣称可能过热,要加息了。川普总统多次批评鲍威尔加息为“胆小”,不肯为美国经济背书。但与其说美联储在和总统唱反调,不如说是来自于多年执掌经济大局的本能:在经济有衰退迹象的时候开始放水刺激,稍稍见到起色就开始刹车,在实质加息或降息很久以前就开始吹风,已经成为标准的政策导向。美联署像是在走钢丝那样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财富和货币的跷跷板的平衡,也维持着美元和美国经济的稳定,整个世界的货币和财富的标杆都有赖于此。 整个经济体系必须优先考虑货币和财富的平衡。重商主义谬论正是枉顾货币与财富的平衡,将经济个体的利害取向直接套用在全局,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反而导致经济遭到破坏。在景气年代超发的货币,经历了经济危机以后,就需要等待真实的财富增长跟上,否则就将造成种种社会弊病。换句话说,已经存在的超量货币不能发挥刺激经济的作用,反而会抵消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超量货币是现实的存量,不再对应于财富。我们有时能够直观地观察到,货币债务对应的财富已经不存在了,比如负资产房贷。更多的情况我们无法直观看到,在银行和企业来看,只要计入坏账,财富(的符号)就没有消失。房地产市场景气,股票市场上涨导致的繁荣,要通过信用扩张才能成为货币 人们因为不良判断,贷入货币换得的财富还不足以抵偿债务。欠债的人们必须按货币数额偿还,而银行则“仍然拥有房产财富当时价值所对应的货币”——债务不灭失,货币就不会消失。虽然财富已经消失了,银行仍然可拥有“原来的财富”。在财富的增值过程中,银行也不能享有额外的财富分配,却能够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获得更多获利的机会。因此,表面上公平的交易在实质上仍然有利于一方,正如赌场之于赌客。 由于每个经济个体的趋利投机行为,这些货币更容易流入“短期收益最高”或“保值能力最强”的领域,因为所需的决策链条较短,风险相对较低,最符合“锁定财富”的要求。 增发货币的财富需要通过很多次循环,才平均地分配给所有人,造成的通胀还会损伤中低收入群体, 这些都需要执掌财政大权的人在权衡以后做出审慎决定。 保罗沃克尔执掌美联储多次抵住放水呼声,在市面上利率已经高涨到18%,仍然坚决不印钱。这样行为在我们看来基本上是不可思议的。他本人和美联署的成功是美国政治经济制度运行磨合的结果,是从美国立国以来所有的金融实践的结晶。 我们往往对美联储的成员是数家私人银行感到不可思议,在我们看来任何私人都会以其个人立场为优先而难以代表国家利益。但如果我们深入研究美国的金融历史就会发现,美联储的沿革是从股份制银行、商业银行、自由金融时期、私人中央银行、联邦储备银行,最终形成了以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决策机制。七人委员虽然由总统提名,但并不向总统汇报,任期也远长于总统。因而对经济政策具有独立的决定权。 即便是第欧根尼在现代社会中也不能完全不受权利的影响,权力通过交易可以渗透到任何一个角落,更何况财政大权,往往是权力竞争的核心和终极目的。如果说私人不可避免地受到个人利害好恶的影响,那么执掌政治大权的人也不可避免地会运用制定财政大权的权力为自己的政治利益服务。由此导致的经济灾难简直数不胜数,不仅是现代世界经济环境下的案例极多,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也是不胜枚举。 美国成功的政策和建制是符合其作为遥遥领先世界的头号经济强国地位的。美联储运用审慎的经济杠杆小心地维护美国经济稳定,未必就适用于其他国家。实际上即便是美国的传统同盟英法德日也常常利用美国的平衡政策来获利,布林顿森林体系之所以维持不下去,各国没有努力维护各自货币稳定,利用与美元挂钩让美国独自承担兑付责任也是重要原因。至于经济总量更小的经济体,在世界级经济波动中想要独立自主地保持货币与财富的平衡则基本上做不到。 但很显然,当中国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经济体的时候,中国也就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我们不仅应该努力地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还应该承担起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责任。特别是我们日益感到中国经济稳定比发展更重要的时候,我们就更需要考虑更长远的经济政策,将财富增长而不是货币增长当做长期目标,而不应该再盲目地跟从凯恩斯,只要能发展经济,什么政策都可以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美国人将政治和经济权力分离的做法尤为值得参考。阿根廷巴西津巴布韦委内瑞拉都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最根深蒂固的经济谬论——重商主义浅说 人文学会 以下文章来源于赖斯曼主义Reismanism,作者黄花非鱼 赖斯曼主义Reismanism 赖斯曼的经济学尽见其巨著《资本主义》,古典经济学,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以及安兰德的客观主义哲学构成其思想谱系的三个来源。在主流经济学,甚至奥派圈,赖斯曼的诸多创建都是被几乎完全忽视的。 如果你想了解赖斯曼的经济学,可以关注本公众号。 重商主义的英文是Mercantilism,其词根Merchant的含义为商人。 Mercantilism这个词是亚当斯密创造的,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批判重商主义而起,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先有重商主义,后有经济学。 那么,亚当斯密为什么以merchant为词根,来指称他所批判的经济谬论呢?难道亚当斯密,或者说古典经济学,是反对商人的?是反对商业的?当然不是。 将Mercantilism译为重商主义当然是一个拙劣的翻译,让人误以为重商主义的含义是重视商业。其它关于重商主义的介绍,大多也是罗列其主要观点,无法让人理解亚当斯密创造此词的初衷。 亚当斯密当然不敌视商人和商业,Mercantilism是指将从一个商人的角度来看正确的结论,推及一个经济体的谬误思想。很多在一个商人来看正确的结论,对于一个经济来说并不正确。 例如:作为一个商人,收入大于成本对于他是好事,赚更多的钱,拥有更多的钱,对他来说是好事,有更多的消费者对他来说是好事,但是将这些推及一个经济体就是谬论了,而重商主义的核心观点恰恰是基于此。 重商主义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财富就是货币,早期是金银贵金属,后来是外汇,所以一个国家要尽量使得贸易收入大于支出,赚取顺差,乃至于采取贸易保护措施。重商主义还认为,是消费者在推动经济,因此在经济低迷的情况时,需要政府来刺激消费。 对于一家面包店老板来说,来买面包的人越多,他的生意越好。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消费的比例越高,用于投资和生产的资源就越少,经济的发展就越慢。举个极端的例子,假设一个国家所有人的所有支出都用于消费,没有人生产,那么这个国家将很快消耗掉所有消费品,回到一贫如洗的状态。当然,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我们反对重商主义,不是说要遏止消费来加大投资和生产,而是说,消费根本不需要刺激,经济的根本动力是生产,投入生产的比例和生产的效率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 先有重商主义,后有经济学,以及重商主义这一谬误如此根深蒂固是有原因的,上面所说的从一个商人的角度来看有道理的观点,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其正确性,而要看穿重商主义的谬误,则需要非常严密的逻辑推理。 重商主义的影响极其深远,很多经济理论中的谬误,都是其现代版本而已,如凯恩斯主义等等。大量的政府决策也深受重商主义之害,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决策者的思想受到了重商主义的污染,另一种是决策者本身基于直观感受所形成的见识,天热就具有重商主义的倾向。很多政策,比如积累外汇储备,保持顺差,设置贸易壁垒,补贴新能源汽车,刺激消费,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等,都源自重商主义。 因此,Mercantilism确实是一个不容易翻译为中文的词汇,也只好保留它,但是要记住,重商主义是指将从一个商人角度来看正确的结论不加批判地推及整个经济体的谬误思想。 (本文来源:赖斯曼主义Reismanism) 在看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权上长柄

在传统文化中,权力是有具体形象的,大致上是个印章的形状,有个柄便于把持。 这两年,我丈母娘家小区业主委员会几乎瘫痪了,因为在前任和现任业委会主任移交工作时出了大问题。诸多争论也不必尽述,关键在于,业委会印章搞不清了,现任主任手上的印章与银行账户不符,于是现任业主委员会不能开...

 
 
 
每个人都是缝合怪

人类是神的不完美造物,每个人类都是由脆弱的部件,以笨拙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对于无神论者,只要在前面加上,“如果有神”,那这句话也是成立的。 其实,我们在看别人的时候,几乎就是上帝。尽管肉体是完整的、协调的、对称的,整个人却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毛病,尤其是看着别人为人处事的时候。...

 
 
 
从一个字的写法不同看文化差异

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从一个汉字的写法中就能看出端倪。 在中文,天的上边一横长,下边一横短,而日文汉字正好相反,上边一横长,下边一横短,这个不同颇为令人玩味。 因为象形文字就是用图像来表示意义的,笔画长短同样可以表达意义,哪一横长就可以理解为哪一横更重要。说文解字说,“天,从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