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This site has a limited size of 500M, that means over 1 million books in pure text, or just 15 mobile phone images. That's the reasaon I encourage zero image unless REALLY necessary.

For image-favouved users, find Sola-soli Youtube Channel, which is yet implemented. Will be soon.

本站无图,除非绝对必要。

道德仁义礼智信,智信怎么在后面?(简化版未完成)

  • 作家相片: Jeril
    Jeril
  • 2023年1月24日
  • 讀畢需時 12 分鐘

已更新:2023年1月28日

1、智和信这么不重要吗?怎么排在最后面,这一直令我感到困惑。

2、书上说,道德,不是现在人理解的意思,而是说至高无上的道,符合道的行为则称为德。仁义礼是孔子的思想,智是孟子加上去的,信则是董仲舒拉来凑成五,与五行相对。于是就是这样一个顺序,这个顺序说明了鸡国人的追求,最高是道,其次是德,然后是仁义礼智,最后才是信。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智和信则是最基本的价值。智是代表科学知识和个人才智,信则是指诚实守信,尊重承诺。不过,在孔子那个年代没有科学。关于信,不善于讲故事的孔子讲了一个傻尾生抱柱守信的故事,说明孔子本人对信的价值是有看法的。


3、在老子、孔子、孟子来看,智和信远远不足够维持整个世界不陷入无尽的战争和混乱,还需要更高的智慧才行。他们提出的道德、仁义,是比智和信更高级的价值,基本上跟今天科技进步的意义相同。孔子哀叹’礼坏乐崩‘的真实意思,就是慨叹周礼的社会秩序已经被破坏了,并不是在说人们现在不如以前懂礼貌,识音乐。


4、礼,大家通常认为是行礼、仪式,忽视了其中社会制度、社会规范的含义。《周礼》又称为《周官》,讲的本来就是国家和官僚制度,应该有多少官员,他们管哪些事情,一年四时要做些什么事情,诸如此类,周公都做出了明确的安排,这在3000年前,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孔子整理了古代文献,使得后人可以重新去建立那样的礼制。孔子说“知礼”,意思应该理解为懂得这些国家制度和社会规则,搞清楚自己与其他人的社会关系。


5、管仲说,法出于礼。在我这看来只是一个方面。在鸡国,周礼的地位完全等同于圣经中的前五卷《摩西五经》在西方的地位。一来,都是最古老的智慧,再往前追溯,就没有智慧可言了;二来,都是包罗万象,涵盖了从国家到个人生活的全部重要事项。没有这样一部生活大全,人们的生活立刻就会乱套,混乱和灾难就会降临。


6、那为什么当时的古人这么看重仪式和礼节呢?原因在于,道理是要说给天下人听,要天下人去做的,而教导天下就是儒家的本事了。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没有办法像现代人一样互相讲道理。于是需要通过国家祭祀的典礼、丧葬的仪式、和日常的人际礼仪来时时体会和感悟道理和意义——这才是礼仪的本意,是儒家思想的起点。


7、世界上每一个文明都明白这个道理,都有自己的仪式,只不过鸡国的儒家走得最远,对礼仪的追求在当时就已经到达了极致罢了。“礼仪三千,威仪三千”,儒生就是懂得操办这些仪式的专业人士。三礼之中的《礼仪》极为繁复到不可思议的程度,比如《仪礼.士相见礼》,两个绅士见面,说什么,做什么,都有明确的规定。照这样的礼仪,两个人没有三天时间,是不可能完成一次会谈的。对现代人来说,除了凭空消耗人的耐心和时间以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8、现代人的思维很容易看出《周礼》《仪礼》讲的都是规定,只讲怎样做,不讲为什么。到春秋战国时代,周代的制度就瓦解了,天下走向动荡不安。于是,老子提出了道德,孔子提出了仁义,墨子提出了兼爱,还有其他诸子百家,人人都是在考虑怎么样能恢复天下秩序的大问题。而在当时这个天下秩序唯一的样本都是‘美好的周代’。要恢复印象中美好的周代秩序(实际上可能并不存在),就不能只是懂得当时的安排是什么,而是要想通到底什么才是对的,到底是为什么。


9、道德仁义礼是《道德经》里就已经排好了顺序,道是说天下至高无上的道理,德则是符合道的行为,这是老子的说法。道德太高了,得不到才求其次说仁义,仁义也得不到,就只能谈礼。在儒家,孔子认为礼的目的是仁义,所以放在礼之前。孟子跟从孔子,在后面加上了智,变成仁义礼智。再到董仲舒加上信就和五行相符合,信其实只是一个凑数的。仁义礼智信,礼是核心,仁义在上,而智信为辅,这五个字就是鸡国文化的最核心价值。


10、可以这样说,鸡国哲学思想大部分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的。智和信更多是在说个人品质,在春秋战国时,就不如仁义重要。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的目的是个人为国家服务,国家最重要,这样就完成了从个人到国家的思想整合。天下为公、大公无私,春秋大义,重点都是在讲国家,而不是在讲个人。可以说,儒家思想就是要构建一个强大的、稳定的国家,一个人只有在国家命运中才能找到归宿。


11、老子、孔子、孟子他们当年用的是古代语言来阐述一个从未有过的思想,道、德、仁、义,这些字都没有定义,没有办法用更简单、准确的语言文字,让任何人都可以理解。所以基本上每一代后人都要重新解释一遍,因为时代环境在不断变化,到底什么才是对国家最好的,一定是在不断变化的。于是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说法,甚至互相矛盾。后来儒家有很多腐儒,只谈表面的礼仪,只谈绝对的君臣父子、三纲五常,他们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理解是有大问题的。


12、《春秋》中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这些话看上去很空虚,我们都知道应该有秩序,只是遇到了具体问题就犯迷糊:是要利益还是秩序呢?于是,需要知道秩序的本质或者来由,这样我们就可以自己想出来好办法来应对两方面的要求。这就像教育孩子,孩子小的时候只需要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孩子长大了就要跟他们讲道理,这样他们就可以自己找到正确的方式。在周礼和孔子那个时代就算能够讲清本质和理由,人们大概也没有能力理解,在那个矇昧的年代,每个人都更像小毛孩子。


13、道德仁义这些概念虽然是鸡国发明的,不过背后的道理和本质却不是独有,与西方的区别在于表述方式。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概念体系与鸡国是两种体系,不过,我相信没有那种思想是真正无法共通的,只在于互相理解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做到。


14、在圣经中,上帝的话有很多是没有原因,不能理解的,比如为什么偏爱以色列人,而不顾及其他的人类。耶稣的话则具体的多,人们能听得懂,然后知道该怎么做。实际上,人们后来发现上帝所说话是可以理解的,那就是圣奥古斯丁对基督教所作的巨大贡献。不过,在圣经形成以后一千多年里,普通人一直无法通过阅读圣经来明白道理,就像以小孩的智力读不懂大人的书。就连教会和牧师也是一知半解,很多混乱、错误的解释流传至今。


15、在矇昧的中世纪,基督教教会做了许多坏事,比如,利用人们对上帝的盲目崇拜来谋取财富,收取什一奉献,贩卖赎罪券,教会和主教经常参与政治和战争等等。虽然从历史记录考察,基督教对西方文明的贡献远远更大,贪腐其实很有限。但那些臭名昭著的恶行最终成了人们参与宗教改革的重要推动力。在我来看,在宗教改革时期,人们已经成长了,已经有能力去直接阅读和理解圣经,并且有能力去过相对独立的生活,这才是能够摆脱了教会控制的更重要原因。当然,英文进步和印刷术这些原因也都很必要。因信称义,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圣经直接与上帝对话,每个人都应该自己去理解上帝对自己生活命运的安排,是现在基督教新教的核心教义。


16、鸡国人通常知道宗教改革,也知道启蒙思想使得西方社会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同时也觉得这些东西离鸡国的现实生活太远。什么民主、自由、独立,这些词汇与鸡国人的日常生活没什么相关,不产生价值。鸡国人往往只是觉得在西方人命很值钱,只是因为有钱加上圣母的情怀罢了。不过,显然这样理解太草率了。在西方人,命也曾经很不值钱,能到今天这样值钱,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人如果没有任何努力和成就,便认为自己与上帝同样重要那只能是狂妄自大。


17、在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个体智慧,每个人的个体奋斗,成为了创造财富的重要动力,尤其体现在科学发现和工业革新上。这实际上代表着国家现在变得稍稍次要一些,个人变得更加重要一些。每一个熟练的工人,技师,学者,或者任何一位有专长的人,都能够为社会创造很大的财富,这是现代人看问题的新方式。战争变得难以令人接受,尤其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索姆河绞肉机’那样的战斗——数百万人死伤的年轻人本来可以为这个世界创造更多。


18、什么是国家利益,在现代社会有了新的衡量方式,那就是经济和科技发展。在古代,战争损失的人口基本上是简单劳动力,有时候不会造成太大的农业生产问题,而现代则是工业社会。比如俄乌战争。在我看来,俄罗斯已经输了,不仅是因为完全没有达成预定的战争目标,还因为不得不将有技能的人用到战争上去。苏联当年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引发了崩溃解体。


19、国家变得次要一些,个人变得重要一些,这样的改变也确实为国家创造了更大的安定和繁荣。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和科技带来的全球繁荣,与每一个人的自我奋斗息息相关。而创造财富的动力在于能够保有财富,于是,私有制、科学、契约成了和平与繁荣的三块基石,这是现代社会秩序的基础。可以说,在现今社会中,天下为公、大公无私的概念又向前走了一步,公与私有了新的平衡。人们不必因公废私,也不必损公肥私,而是为公为私兼容。


20、现代西方国家的秩序中,智和信是最重要的价值,可以简单说是‘智信为先’——换句话说,智是科学,信是契约,是现代社会对每个人的最基本要求。而对宗教神性、王权尊严、以及道德伦理,则可以各自理解、互相包容——称为多元化,信仰自由、思想和言论自由。将每个人都可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信用,作为建立社会制度的基础。在这种制度下,每个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尽自己的能力发挥智慧,每个人的努力奋斗和善行,自动地成为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有序的力量。


21、换个角度说,愚蠢而不守信用已经不再是善良了,可以说,我们现在解读仁义礼智信要把顺序反过来——信智礼义仁。仁最空虚,所以在最后,而信比智还要重要。这一套安排对普通人来说要友好一些,因为智和信比仁义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衡量。至于道德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中确实已经不再代表老子所表达的至道至德的意思了。我们平常所说的道德,完全可以用伦理和品德来表述。


22、然而在鸡国文化中,道德仁义礼智信已经被固化了两千年。现在要把‘礼’这个核心换成现代国家制度,那岂不是从中间打断了么?传统文化价值和世界的现代文化价值的混合,现代中文混合了现代文明的概念,这些概念实际上是存在矛盾冲突的。在我看来,这是人们经常陷入思想混乱的重要原因。对此,我们不可不察。


23、鸡国人常常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却又感觉说不清楚。我自己也深有感触,认真起来写点东西的时候,就会牵涉到许多概念和问题不得不用来自西方的概念系统。这其中就有这样的原因:首先需要理解西方价值和语言,然后按照现有的文化环境重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别人听得懂,这实际上非常困难,在我看来,几乎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好:要么自己没搞明白,要么没能让听别人明白。


24、现代文明概念中,科学才是至道,符合科学和逻辑的行为才是德行。一旦要用仁义来解释,就变得很复杂。比如亲戚朋友之间欠债还钱,是不是要借,是不是要催还,这其中的面子和人情就是从道和义而来。仔细想想,我们想要的人情味,往往都是超出科学客观和诚信以外的。2013年有一部陈可辛执导的电影叫做《中国合伙人》,里面有很多鸡国人在合作时候会出现的典型冲突,十分深刻地说明了鸡国人在价值观层面存在的矛盾和混乱。


25、疫情封控这个例子可以证明,大部分鸡国人仍然持有的是道德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念。鸡国政府采取的极端封控是有前提的,即民众默认政府有权采取任何必要的措施,因为一切措施都是为了人民的最大利益,鸡国共产党本来就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所以封控措施一定是代表全体人民利益最大化的。即便政府有什么事情没做好,起码居心是好的,从道德仁义的道德立场是没有缺陷的,至于智信方面,却不是首要考虑。


26、这其实就是符合道德仁义的本意:懂得为了更大的价值而变通,这个理念实际上是贯穿鸡国人生活。这个理解更像是一个人对自己负责,也就是说,按照自己的决定来做,总的收益一定是最大的,总的损失一定是最小的。因为已经做得了权衡之下的‘最好’,所以也是必须接受的,鸡国人理解个人如此,国家也是如此,千年形成的社会秩序安排即是如此。这可能正是鸡国人总是选择‘逆来顺受’的原因。


27、现代西方政府则是智信政府,虽然是法定代表,却绝对没有从道德上代表人民的超级地位。政府做事不能像个人那样,自己给自己交待得过去就好。现代西方政府受到重重法律和权力互相制约,根本没有可能像鸡国政府和官员那样的自由度。凡事必须首先符合科学,然后符合法律,才能允许政府去做,而不能让科学和法律围着政府转。许多鸡国人,包括我自己,深深期望鸡国也能有一个西方式的、受约束、重科学的政府。不过,与庞大的、多少仍然信仰道德仁义的人群相比,这些期望恐怕是微不足道。


28、智信为先是西方社会的一个进步。从神权王权到民主自由,民主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基本上从随时可能发生暴力冲突和战争的不安定中走出来了。鸡国也从智信为先的全球秩序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但是,可惜近年来鸡国似乎成为了西方社会的对立面,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并未按照诚信原则,兑现产业和关税开放的承诺,引起诸多争议。这种做法正是体现出鸡国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对科学和规则的理解和尊重远远不够。这世界上还有一些发展中国家也体现出类似的特质,即以宗教或文化的理由(实际上更多是利益),自行其是。


29、亨廷顿曾经预言国家之间的竞争将被文明为单位的竞争所取代。我理解他是在说,文明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价值观的分歧。应该说,到目前为止,世界还没有进化到这种程度,或者说,经济合作总是大过价值观分歧。这一点从拜登政府对鸡国的新政策也可以看出。美国已经不怎么在乎鸡国在国内实行什么样的政策了,美国人不再愿意为那些根本没有改变意愿的世界人民付出太多。也可能未来某一天,比如当能源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的时候,一个可以兼容一切价值观追求的全球政府才会出现,或者出现了一个大一统的价值观,于是国家变得没有了意义。


30、与此同时,新的变化又出现了。科学的力量实在太大,新的科技总是在彻底改变世界的形态,引发人们对未来世界的设想。新的科技和财富权贵们,以及普通民众对未来世界的秩序似乎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这些掌握人类命运的新权贵,不懂得仁义的价值,似乎世界也可能会有很大危机。人类价值观就是这样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变才是不正常。


31、以我来看,鸡国人远远落在世界的后面。与国家相比,个人还是微不足道的,这一点与两千年前没有太大的差别,而与我们期望的发达国家相差很远。从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开始,鸡国已经明确认识到道德仁义这套价值观的陈腐和束缚。但是,鸡国人想放开儒家思想,又不甘心拥抱西方文化,试图用语言将两种价值观讲成‘一样的’,却无法成功,真是好尴尬。


32、我个人当然更期望生活简单下来,不必随时都背负着国家和个人两种立场来考虑问题。我不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一旦出现立场矛盾,就会感到精神压力。我期望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去努力追求个人的成长和幸福生活,只要达到基本的要求就可以在社会中生活,而不必随时接受道德仁义的考量。我觉得这并不违背老子和孔孟的智慧。


33、不过,社会制度、价值观、这些东西不是谁想改变就可以做得到的。鸡国向来奉行的,是精英集权治国,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从来不简单。礼不下庶人,原意是‘国家其实不关老百姓的事’。这样一来,鸡国民众是不是有资格享有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制度,恐怕确实还是一个引发思考和慨叹的大问题,因为占绝大多数的中下层鸡国民众,既不懂很多科学知识,也不太尊重契约精神,所能凭借的就是传承千年的一套鸡国智慧——这个主题下次再讲。


34、我相信鸡国迟早也会进步,也会做出改变。打倒孔家店和开民智,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回事。人的精神成长了就不会满足于含糊的道德仁义礼智信,势必要去追问理由和本质,因为只有明白了理由,了解了更多的本质,每个人才能为自己做更好的算计——我认为这才是西方宗教改革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35、现代鸡国人没有可能只从远古留下来的简单文字中得到现成的答案,更不可能回到儒家繁复的礼仪去慢慢感悟。要么跟从政府的宣传,要么自己去学习思辨,自己去想办法搞清楚。有朝一日明白人多了,或许就到了水到渠成的时候。



TUBM


2023年1月17日,上海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权上长柄

在传统文化中,权力是有具体形象的,大致上是个印章的形状,有个柄便于把持。 这两年,我丈母娘家小区业主委员会几乎瘫痪了,因为在前任和现任业委会主任移交工作时出了大问题。诸多争论也不必尽述,关键在于,业委会印章搞不清了,现任主任手上的印章与银行账户不符,于是现任业主委员会不能开...

 
 
 
每个人都是缝合怪

人类是神的不完美造物,每个人类都是由脆弱的部件,以笨拙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对于无神论者,只要在前面加上,“如果有神”,那这句话也是成立的。 其实,我们在看别人的时候,几乎就是上帝。尽管肉体是完整的、协调的、对称的,整个人却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毛病,尤其是看着别人为人处事的时候。...

 
 
 
从一个字的写法不同看文化差异

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从一个汉字的写法中就能看出端倪。 在中文,天的上边一横长,下边一横短,而日文汉字正好相反,上边一横长,下边一横短,这个不同颇为令人玩味。 因为象形文字就是用图像来表示意义的,笔画长短同样可以表达意义,哪一横长就可以理解为哪一横更重要。说文解字说,“天,从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