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哲学是理论化的智慧,关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做个比喻,哲学就像是棋谱,开局中盘终局,进攻防守,在棋谱上都有套路有规律,是经过无数次对局以后优化的结果。
Q:哲学有哪些内容?
A:简单说,科学以外的内容全部都是哲学的范畴。科学曾经也是哲学的一部分,但现在是哲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哲学研究的是更抽象的思想,通常指具体的科学知识以外的系统和方法,内容包括:道德伦理、宗教、思想史、语言
Q:为什么我觉得哲学很难?
A:最主要有两个原因:1)我们通常看到的是学术哲学,即专业人员对哲学主题进行的深入研究。他们的哲学语言已经理论化了,与日常用语有很大区别。2)人们并不善于审视和反思,也很难按照哲学家的标准进行思考,这与其他的专业和非专业的区别是一样的。
Q:那么我了解哲学有什么用?
A:没什么用,除非你已经达到了需要更高、更抽象智慧的程度。
Q: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对哲学有兴趣?
A:首先是因为哲学问题总是显得‘很重要’,一旦开始思考这些‘重要问题’,那些生活中的问题就显得没有那么难了。其次因为人们觉得需要,有几种具体的情况:1)通过偶然的或必须的学习获得了一些哲学智慧,感到有提高,于是进一步去研究发掘;2)自己的生活经验的总结与某种哲学相符,获得了共鸣感,或者反之,感到哲学完全与自己的经验不符,希望批判;3)压力所迫,人们需要寻找一些额外的精神力量,或者某种解脱的机会。
Q:为什么我觉得好像到处都有哲学?
A:是的,哲学一直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的,比如朋友的劝诫,看开点,没有过不去的坎。我们通常称之为‘智慧’,而不是哲学。们称为文化环境,就是一套哲学系统。我们说东西方差异,其实都可以用哲学来解释。
Q:每个人都应该了解一些哲学吗?
A:既然每个人都了解一些,那么问题应该是在说‘是不是应该系统地学习哲学’。我觉得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答案。有些问题对某些人很重要,而另外一些人则完全不关心。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我们都系统地学过一些,比如思想课、常识课。但是这些学习离系统还相去甚远。
Q:为什么我觉得哲学很散乱?
A:1)哲学确实很散乱,就像物理学包括很多分支,至今也没有大一统的理论。2)我们了解的太少了,通常只是只言片语,要想把这些碎片穿起来,还需要很多积累,很多思考和学习。
Q:为什么哲学总是喜欢谈本质?比如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A:因为这些问题是起点问题,就像数学中的1+1=2,如果这个问题没搞懂,那后面可能都会是似是而非。哲学本来就是追求本质的,对任何主题都要追问本质。但即便以人类目前的科学知识,都不足以真正解答所有本质的问题。与科学一样,哲学是在不断进步的。
Q:我如何接近哲学?
A:照我来看,哲学是人的固有倾向。随着年龄增长,每个人都无可避免地更接近哲学。因为人们总是会从生活中总结经验,再把经验总结成更高的经验,于是就更可能达到哲学的高度。比如人们现在很喜欢的段子,经常用一句很抽象的话作为标题,再比如企业和商品品牌,也很喜欢用一些概念而不是具体的事物,比如联想。
Q:我怎样能开始学习哲学?
A:你已经开始了,哲学就是从问为什么开始的,这与科学是一样的。在以前,科学就是哲学的一部分,我们现在称之为科学方法的,都是哲学理论。更严肃的学法是读书,思想史和哲学史的书籍会是个好的开始。
Q:读完哲学书就学会哲学了吗?
A:是的,不过还有更多的书,这些书的内容很庞大,专业的哲学博士也不敢说读完哪怕某一类的哲学书。更重要的是,看完书以后的想法。
Q:我需要多久才能谈得上了解哲学?
A:由浅入深,简单地了解,看完这一篇《一页哲学》大概需要1小时。读完整个Solasoli大概需要4~6个小时或许更多,如果通读主要的哲学书籍,一般来说要三五年。
Q:为什么要那么久?
A:因为想法会不断改变,一开始可能明白了,后来才会理解,然后就会重新有想法产生出来。如是往复数次,才会稳定下来。
Q:为什么我不喜欢哲学书,也不喜欢整天思考?
A:能读到这里已经说明你并不是完全不喜欢,可能你不喜欢的是困难,如果有一种更简单有趣的哲学形式,你可能就会喜欢。但确实,深入思考是一种倾向和习惯,有时候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了,没有办法,也没必要强行改变。
Q:有没有更简单有趣的哲学?
A:《苏菲的世界》就是这样一本书,据说卖出去三亿本之多。不过我觉得可能还不够好,我就从来没有读过这本书。《菜根谭》可能是鸡国人的最畅销书之一,‘逢人说话留三分,未可全抛一片心’,诸如此类,都可以说是浓缩的,简化的哲学。我现在做的Solasoli所乐所立,宗旨就是‘看得懂的哲学’,我希望做得简单有趣。
Q:哲学是认知吗?
A:哲学是认知,但哲学不是对某种具体事物的认知,而是对各种认知的认知。
Q:三观就是哲学吗?
A: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以个人为主体来说的哲学,但哲学还包括以群体和总体为主体的内容。
Q:世界观不是科学的吗?关哲学什么事?
A:人是精神的,人的思想还不能用科学来解释。所以,人需要一些‘非科学’的世界观。科学世界观是现代人认为理所应当的,不过仅仅只是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科学的。这也是哲学与科学有所区分的边界。
Q:把世界观建立在鬼神的基础上不是很扯吗?
A:不见得,鬼神是古人对自然的一种理解和猜测,现代文明也是基于这种猜测建立起来的,可见世界观并不是唯一重要的。
Q:人生观是我自己的事,为什么要哲学?
A:当然可以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人生目标的困惑,那他完全可以不需要哲学,或者说,他自己就能够发展出来自己的哲学。不过,我相信,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有人生目标的困惑(或早或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和时刻),并且自己发展不出来自己的哲学。
Q:人生的意义是个人的问题吗?
A:是,但不仅于此。两种情况:1)个人的意义要通过别人来体现、实现;2)社会对个人的意义有要求,比如不应做恶。
Q:哲学能够解决人生的意义问题吗?
A:只能解决一小部分,或者说能够解决周边问题,但核心的意义还是每个人自己才能决定的。哲学可以描述作为一般人的普遍意义,以及在过去哪些人有过哪些意义,无法按照个人愿望定制意义。
Q:那我还要哲学干嘛?
A:哲学仅供参考,许多人就是需要参考,有些人想直接要答案,有些人只想要方法,然后自己去找答案。
Q:三观相同才能对话,这句话正确吗?
A:部分正确,人与人的对话需要有共同的基础,如果基础相差太大,对话就很难进行。这个基础就是哲学的重要主题。但可以说,没有两个人的三观是绝对相同的,为什么会不同,不同在哪里,这也是哲学的重要主题。
Q: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这不是很好吗?
A:当然很好,只是:1)并不需要70亿种哲学,就像棋局,虽然理论上的变化是天文数字(通常是10的150~300次方数量级),但大量的棋局是基本上等价的。2)现实生活需要效率,有些事情专业的人员已经做好了,人们直接拿来用就好,不需要自己重新再做。3)要考虑沟通成本,现代社会需要大量的合作,非常需要共同基础,如果每个人都自己去提炼一套哲学,就可能发生难以沟通的情况——虽然实际上绝大多数人没有兴趣去提炼哲学,但却会自然地认为自己“有一套”并且颇为坚持,这在哲学上称为“相对主义”。
Q:一个人应该了解多少哲学才算合格?
A: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现代社会往往声称追求多元价值,尽量避免强制灌输任何哲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称得上标准的东西。不过,显然不论在哪里生活,若是完全不了解当地的文化和思想,恐怕也会是很难的事情。
Q:宗教是哲学吗?
A:泛泛而谈,是。但是可能很多宗教没有达到哲学的高度,这里有两个相对的标准:第一,是不是完整,即包括世界、人生、价值以及社会全部内容;第二,是不是有深度,即前后一致,自圆其说。有人主张有理性思维的宗教才算哲学,我个人认为这可能过于严苛,排除了理性以外还可能存在其他的系统。
Q:我觉得信教是很难理解的事情。
A:当然,现代人不太容易像古人那样崇拜宗教。现代人有科学知识,有能力阅读思考,懂得通过合作实现愿望。所以不太愿意放弃这种能力去接受宗教。而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要求‘盲信’,就是不加质疑地相信。
Q:不允许质疑,那宗教就想怎们样就怎么样摆布人了。
A:如果宗教任意摆布人,那就没有人愿意相信宗教了。实际上,’经过宗教摆弄‘的人,往往有很好的行为和人生成果,宗教才变得有吸引力,过去两千多年来一直是这样。
Q:鸡国文化是什么哲学?
A:通常被称为儒家文化,影响涵盖鸡国和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台湾、新加坡、越南、以及南亚的华裔。儒家思想是与西方哲学有很大差别的系统,简单概括,可以说,儒家思想属于无神论,没有超越自然存在的主导力量;以及功利主义,任何对更多的人有好处的事情都是应该倡导的;同时还是集权政治哲学,倡导天下大同。
Q:鸡国哲学有什么优点?
A:儒家的理想是非常高尚的,值得欣赏。儒家对个人品德和修养的阐述是非常精彩的,到现代还是很有意义。道家的思想则是非常超脱的,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有着独到的看法。易经则是巧妙的描述了事物变化的一般过程,几乎任何事情都可以拿来作为思维的参考。
Q:那鸡国哲学有什么问题?
A:没有参与造就现代,是鸡国哲学的最大问题。就像鸡国人觉得没有奇技淫巧也无所谓,这么几千年都过来了。那么现代不需要鸡国哲学也就是同样道理。照我看,鸡国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在现代社会怎么样用鸡国哲学生活下去。
Q:为什么没有参与是问题?现代文明也不是现代人创造的。
A:参与是指成为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主要部分,以及与现代文明相适应。在这两方面鸡国文化都没有做好。现代文明可以没有儒家思想,但儒家人却需要现代生活。现代科学和哲学的整个体系是建立在基督教的基础上的。
Q:我没觉得儒家文化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啊?
A:因为实际上,我们现代人是按照现代的秩序和理性生活的,并没有全面执行儒家思想。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儒家的主要思想(君臣父子,三纲五常)都无法在现代社会得到施行,那么剩下的只是儒家不那么重要的躯壳。
Q:不能重新提炼,浴火重生吗?
A:在过去一百年,有许多人尝试提炼儒家思想,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然而都不怎么成功。新儒家们具体是什么理念,极少有人知道。
Q:你是不是反儒家呢?
A:是,但只是对于那些倡导儒家而言。儒家已经是失去现实根基的哲学思想,不需要特意去反,要重建要倡导是儒家的事情。
Q:那倡导儒家有什么问题呢?
A:有,首先是必须重建,如前所述,如何重建还是一件没有落实的事情,那倡导就相当于盲目复古。与现代文明的主导哲学相对比就能看出儒家思想的诸多弊端。比如缺乏理性,缺乏对具体道德内容的阐释,缺乏对个人生活目标的包容。
Q:有什么弊端,我看都挺好的。
A:儒家的最重要弊端是没有一套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架构。比如说,有些儒家思想已经是现代文明的基本价值了,比如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无论有没有儒家,这些思想都已经存在。有些儒家的价值观是其他文明阐述不够的,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还有,儒家理想是缺乏具体阐述的,比如大同小康,比如止于至善。到底是什么,如何实现,新老儒家都没有具体的落地方案。在这种情况下,倡导会变成各说各话。
Q:各说各话也比没有好啊!
A:在我看来,儒家思想并非最优的哲学思想,许许多多的前人也再三这么说。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觉得需要哲学,那么应该不仅仅去研究倡导儒家,而是去广泛地学习吸收更优的哲学思想。这就是为什么我要研究哲学的目的。
Q:重新研究多累啊,还不如现成的呢。
A:是的,如果觉得太累,就没必要去做什么。但也不应该阻止别人去做,实际上,儒家在过去两千多年的鸡国,是靠着法家的强制执行来落地的。如今现代社会法家那一套强制执行会制造更多的问题,而且强制本身就是问题,与现代社会的哲学完全不相符。
Q:如果所有人只知道儒家,不知道其他是不是就大功告成了?
A:如前所述,现代文明不是儒家创造的,儒家却需要现代生活。那怎么可能实现‘人人只知道儒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