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This site has a limited size of 500M, that means over 1 million books in pure text, or just 15 mobile phone images. That's the reasaon I encourage zero image unless REALLY necessary.

For image-favouved users, find Sola-soli Youtube Channel, which is yet implemented. Will be soon.

本站无图,除非绝对必要。

从400家论语看历史

  • 作家相片: Jeril
    Jeril
  • 2023年7月8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已更新:2023年7月19日


400家论语学而时习之


有位著名的学者在讲课中提到,古往今来专门评论解释《论语》的著作有400本之多。他每一本都看过,不然就不敢解释《论语》是什么意思。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他考证《论语》中十一个“时”字,并没有“时常”的意思,而只有“四季”、“适当的时候”两个意思。进一步研究《尚书》其中有三四十个“时”,只有个别当“时常”的意思来讲。因此,他得到结论,朱熹的解释是不对的。学而时习之,并不是说既要学习还要经常复习,复习并不快乐,而是说,学到了知识要在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练习,这样才有乐趣。


我记得中学老师也是这样教我的,他一定没有这位学者这么深入的研究,更没有写过论文。不过,我的语文成绩很一般,也可能记错了。也可能我是在别的场合得到的这个解释。现在经过著名学者的考证,可以踏实地证实了。


这也仅仅是《论语》中的一句而已。之所以会有400本专著解释《论语》,显然是因为都有研究,需要单独写出来。学者作这种注释书通常也不会完全推翻重写,而是大同小异,大同的部分平铺直叙,着重阐发小异来突出自己的价值。毕竟,一句话也不太可能有400种意思。《论语》一共20篇,508则,哪怕每一则只有两种意思,那也会有25万多种组合。


人们可能觉得这只不过是知识分子文人的智力游戏,跟大众并没有太大关系。百度上列出了五种对这个句话的解释,如果加上前面提到的这位著名学者的解释,就是六种。对大部分人来说,6种解释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何必非要说只有一种是对的呢。


然而并不完全是这样。在人们所没有看重的差异之中,隐藏着更深奥秘。


‘学而时习之’只不过是一句,每一句的差异积累起来,就会形成对论语的解释权。正是因为有如此之多的差异,普通人实际上失去了自主认知权。


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各种差异的说法、微小的不同会占用太多的精力,使得人们失去兴趣;第二,面对不同说法的时候,普通人失去了做出判断的权力。


比如,如果我现在想要确定“学而时习之”是什么意思,显然我需要像那位著名学者一样,去通读400家论语,找到各种不同的解释,看看哪种分析更有道理。这已经令我感到相当吃力,而且我还得准备好更多额外的精力,因为我不能假设他们的著作我都能读得懂,我还要去建立相关的知识储备,这样一来,这件事对我已经毫无吸引力了。我能做的大概只有搬出某位大师的解释,或者是不管那么多了“蛮横地”坚持自己独特但缺少根据的看法。换句话说,我要么信大师,要么信自己。


如果从中国知识分子的角度来看,会是另外一番景象。简单来说,正是这些普通人不愿意做、做不了的事情,才是他们发挥作用之处。因为普通人总会面临无法选择的状况,最终他们大概率只能选择跟随一位大师,这样学术就有了现实价值。


孔子讲学的时候,学费起步是一条腌肉。据说少正卯讲学更受欢迎,以至于孔子的学生数量大为减少,于是孔子变找了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杀了少正卯,本质是经济恶性竞争。不过,史书上记载的这个故事未必就是事实,有另外一帮学者考证以后说,孔子诛少正卯完全是后人编造的。这样一来,又有了两种说法,你可以选择信或者不信,但没有能力去独立考证。


在我看来,中国古代学术门阀制度,正是通过小心翼翼地积累各种考证、解释、学说,建立起自己的基本盘的。作为学生,必须首先忠于老师和门派,终生不得背叛,不仅是学术观点还是现实利益,都必须严格与师门保持一致,不然就是离经叛道。学术门阀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因为掌控了更大的考证能力,将积累的知识作为筹码,从而产生控制力。


这种情况从汉朝开始建立经学博士制度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董仲舒其实就是一大学术门阀。经学博士除了可以做官,就是可以通过带学生收取学费。作为门阀首领,要有能力解决两件事:首先要有知识,不然学生就不会缴费;其次,要能够持续通过教学得到收入。


对后面这个问题,古代和现代的方法有很大不同。现代人相信知识是无限的,尤其是西方人,喜欢分享知识,大家通过分享,发现更多的知识,长期来看,对所有人都有好处。然而古人并不这么看,古人的知识是很有限的,随便分享知识不仅不会带来新知识,还有可能让自己丢掉赖以生存的饭碗。


我这绝不是夸大其词,古人师傅带徒弟,讲究的就是留一手。民间故事中,猫是老虎的师傅,但是猫没有教老虎爬树,纪昌向飞卫学射的寓言故事中,飞卫没有教纪昌用嘴接住飞箭的绝招,于是猫和飞卫才能从徒弟的挑战中活下来。在西方则有半费之讼的故事,总之,讲的都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道理。武侠小说中的秘籍、绝招、不传之绝学,也是古代知识观念的体现。


还不止这么简单。试想,知识就是力量,力量是权力,财富的来源,那么,关于知识的博弈,肯定不会绝无伤害的沙盒游戏。古人早就有一套办法,用来充实自己的力量,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这一套办法并不是明确浅显的计谋,而更像是一个巨大的迷宫,这个迷宫本身才是对掌握知识的人最有利的局面。就像400家论语,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一个人完全可能走错了路,其代价可以是微不足道,也可以是很致命。


在中国,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大大增加了迷宫的难度,甚至使得迷宫根本不可能走得通,那就是修改历史。孔子以笔为刀,立六经,正礼乐,不仅是《春秋》这本书,六经都是经过删改的,目的是为了塑造一个天下大同的秩序。


中国古人更多地将历史作为工具,而非纯粹当作知识和经验。这种观念的开始可以追溯到周朝甚至更早。周礼作为整个世界最早的治国理念系统,已经对夏商时代的历史做了大幅度的删改。孔子乃至后世的儒家只不过是在延续周公开启的过程。


可以说,历朝历代的皇帝和官僚同样很清楚摆弄知识会产生的力量,同样在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式叙述历史。一方面严格将知识分子的知识控制,如果过去的叙述不能符合要求,那他们就会去重新编定修改叙述,焚书坑儒也好,文字狱也好,都是为人所熟知的现象。还有大量现象并未为人们所熟知,比如人们奉为至高无上的《史记》,并不是一本完全忠于事实的书。秦桧除了与金国媾和杀掉了岳飞以外,还牢牢把持权力长达18年,期间他大量修改了各种历史记录,使得后人很难还原当时的事实。


困境就是这样造成的,当人们不能掌握真相的时候,就会陷于难以选择相信哪个叙述的困境。


然而,是不是相信有真相,本身也是一个问题。或者说,当真相不可得,是不是应该选择一个叙述当作共同相信的真相呢?在400家论语中指定一个标准版不好吗?说不定区别不大呢。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伪问题。因为如果可能,那就不会有400家论语了,每当一本新的论语新解问世,都代表着有人从现有的知识迷宫中找到了新的方向,如果他很有道理,那他就掌握了新的力量。


这件事可能没有显而易见的标准答案。历史不是科学,当过去已经堙灭在时间中,真相已经永远不再可得。


但我相信,人的认识还是会不断前进,就像是过去被修改的历史多多少少总能被后世所还原。考古技术和生物技术,有时候轻而易举地就推翻了古人精心修饰的历史记录。比如,华夏民族的由来。只不过,这种进步始终是缓慢的、局部的,往往要积累很长时间,才有可能形成一点点真正的改变。在改变发生以前,我们还是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2023年7月20日,上海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权上长柄

在传统文化中,权力是有具体形象的,大致上是个印章的形状,有个柄便于把持。 这两年,我丈母娘家小区业主委员会几乎瘫痪了,因为在前任和现任业委会主任移交工作时出了大问题。诸多争论也不必尽述,关键在于,业委会印章搞不清了,现任主任手上的印章与银行账户不符,于是现任业主委员会不能开...

 
 
 
每个人都是缝合怪

人类是神的不完美造物,每个人类都是由脆弱的部件,以笨拙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对于无神论者,只要在前面加上,“如果有神”,那这句话也是成立的。 其实,我们在看别人的时候,几乎就是上帝。尽管肉体是完整的、协调的、对称的,整个人却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毛病,尤其是看着别人为人处事的时候。...

 
 
 
从一个字的写法不同看文化差异

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从一个汉字的写法中就能看出端倪。 在中文,天的上边一横长,下边一横短,而日文汉字正好相反,上边一横长,下边一横短,这个不同颇为令人玩味。 因为象形文字就是用图像来表示意义的,笔画长短同样可以表达意义,哪一横长就可以理解为哪一横更重要。说文解字说,“天,从一...

 
 
 

コメン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