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字的写法不同看文化差异
- Jeril
- 2024年3月10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从一个汉字的写法中就能看出端倪。
在中文,天的上边一横长,下边一横短,而日文汉字正好相反,上边一横长,下边一横短,这个不同颇为令人玩味。
因为象形文字就是用图像来表示意义的,笔画长短同样可以表达意义,哪一横长就可以理解为哪一横更重要。说文解字说,“天,从一从大。”天是由大和一组成,表示“上面最大”,然而,虽然说文解字并没有这么说“大,从一从人”,我觉得理解为“一个人扛着一个棍子”没什么问题,起码“大”是人属性的。那么上面一横长就是强调上面那个天,下面一横长就是在强调下面这个人。这就刚好分别符合中国和日本对“天”的观念之差异。
这个文字上的差异很微妙,也许是个巧合,但是对天地的观念差异就很重要了。可以说,这个观念差异是中国与日本文化的根本性差异。中国和日本虽然同源,但却经历了几乎完全不同的历史道路,选择了完全不同的前进方向,对天地的观念不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对天地的观念是任何一个文明最基本的文化元素,从对天地自然的理解,形成对自己、族群的理解,然后再形成社会组织、秩序。即便是在现代文明,科学认识也是首先建立在天文学、自然地理学之上的。在古代文明,对天地的观念则是宗教的发源地。无论有没有创世神话,理解天地自然,理解自己,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最重要的哲学问题。
中国与日本最大的文化差异之一是宗教信仰。普遍认为,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而日本人有宗教信仰。虽然日本的神道教看上去还像是一种粗糙的原始多神崇拜,没有统一的经典、教义,也没有完整的宗教组织和规则,甚至没有人说得清到底有多少崇拜对象,但神道教崇拜的是超自然对象,并且是日本人普遍尊信的,也确实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和社会形态。所以,日本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这一点并没有什么争议。
“儒教”这个词虽然也经常被使用,但在人们通常不认为儒家思想属于信仰。最重要的一点正是在于没有超越自然的崇拜。圣人还是人不是超验的神、也不是不可理解的怪,对孔子的祭祀是尊重,而礼仪的意义并不在于崇拜,而是教化。中国人通常也不会认为儒家传统是信仰。况且,儒家文化已经是一个超越国家的文化概念,东亚许多国家曾经都自认为也被认为属于“儒家文化圈”。
有宗教信仰和无宗教信仰的差别,正好集中体现对自然和超自然的看法。所以我说,看哪一横更长,很值得品味。有宗教信仰主张天比人大,神比人更重要,而无宗教信仰则会认为人也很大,很重要。
老子在《道德经》二十五章中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所以,其实在天字的写法里,两横应该一样长。
这种“都大观念”可以说对中国文化的走向影响深远,是中国文化源头中最具有特色的元素,可惜很少有人留意到。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没有能力去做全面的考证,不过我认识到,“都大观念”的脉络其实蛮清楚的。
天在上地在下,人在中间,人最重要。在中国的创世神话中,天地是被人用斧头劈开的,天地之间的距离是人用手脚撑开的。盘古是人,因为他死了,会死就是人,尽管是超人,这和圣人是一个道理。人觉得天太热了,就把多余的太阳射下来,让天地变得适宜人类居住生活。然后是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再后来是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在中国文化中,人和天地就是这么个关系,天地也需要被治理、被改造,所以,天字之中,人是最重要、最大的部分——这样理解很顺畅。
这些神话故事和寓言虽然都不算正宗经典的思想或教义,但实实在在地是每个中国人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从观念塑造的角度来看,四书五经也不如这些故事来得重要。
而在日本人来看,上面那一横必须足够长,才能盖的住人,人是不可能比天还大的。日本人其实很老实,一个天皇从头到尾,连皇帝都不敢换,怎么敢去改天换地呢?
而中国人则天不怕地不怕,要怕也是怕人。与天斗与地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皇帝位子我也可以坐坐,唯一可以怕的是人,斗争不是问题,斗不过才是问题。
勇敢和老实并不一定就是谁好谁坏,谁聪明谁笨。人类在自然中生活繁衍,不勇敢是不行的,太老实也是不行的。最关键的是对自己、对别人、对环境有没有一个恰当的认识。
某种程度上来说,日本人对自己的认识一直很低,在从唐代全面引进文明元素以前,日本可以说是蛮荒时代,他们称之为“古坟时代”,虽然已经有了天皇也有文字,但文明程度可以说十分低下,什么民族、国家、宗教之类的概念都很含糊。唐代以前的日本与唐代以后的日本可谓截然不同。
可以理解,生活在外来文明元素的威压之下,人几乎不可避免会产生自卑感。这种自卑感正是最为突出的日本文化特征。怕对别人不够尊重,所以在礼貌行为上卑躬屈膝,在语言上大量使用敬语,怕给别人找麻烦,所以到哪里都谨小慎微地带走垃圾,不留下痕迹。日本人将“耻感文化”发挥到了极致,这也成为了日本人最突出的特征。
但自卑的反面就是自傲,一旦发现自己的自卑对象其实还不如自己,自卑马上就会导致自我膨胀。一个人自我膨胀了就会做错事,一个国家自我膨胀了就会做坏事,一个自我文明膨胀就会停滞不前。日本人的集体膨胀开始于1274年和1281年两次击溃蒙古舰队的神风,终止于1945年广岛长崎,彻底打消于1985年广场协议。广场协议并非针对日本,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从天字的写法来看,或许可以说中国人从一开始就是膨胀状态的,要不然怎么会留下那么独特的神话呢?我觉得中国人的神话真的是全世界文明中最独特的,人才是中国神话的主角。
子不语怪力乱神,中国文化其实早就把一切非现实的元素从思想中切割掉了。所以那些不可捉摸的事物从来都不是问题的核心。人需要祭祀祭拜、但只是一种关于运气的求告:祖先保佑、天地保佑、神佛保佑、三界侍卫,五帝司迎,六丁六甲保佑,赐我幸运,不要来坏了我的好事吧,我呈交给你的祭品就是保护费,尽管最终还是我享用了,但还是请收下我的心意吧。
顺便说一句,我忽然想起道士念咒说的“急急如律令”,其实就是ASAP的意思,我的事情你们神仙鬼怪要当回事呀,要尽快办理呀!
排除了超自然、排除了超验的存在,人不膨胀都难。从孟子的浩然之气,到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再到王阳明的“心即是理”、
“心外无理”,儒家一直在沿着“人亦大”的思路发展演进,说是“从未自卑”也不为过。
到了当今中国,更是走向绝对自信了,这就更不需要举例子了。谁要是在文化、国家、民族问题上表现出自卑,那么不仅仅是愚蠢,而且是有罪。我想,这种情况恐怕也是古今中外历史上罕有的极端。
从一个天字写法的不同,我的联想和思考就跑得这么远,估计也会被有些人认为没有必要。嗯,我也同意,其实我也只是在梳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而已,人么,总是在寻找符合自己思想的证据,我不能免俗。
一个字的差异只是一个字,就日本和中国的文化差异而言,像这样的差异多到不胜枚举。我觉得最有趣的,正是两个文化同源,而思想和行为迥异,恰恰是由无数微小的差异造成的。所以,更难为人所了解。
在普通中国人而言,甚至还包括很多专家学者大咖,谈到日本文化的时候总是流于大而化之,总是说日本的东西无非来自东方或西方(在这里指代的对象和现实方向正好相反),不是从中国学的就是从西方学的,日本人自己的东西么,没什么好谈的。
吕思勉先生在《中国通史》序言开篇说:”世界上哪有真正相同的事情?所谓相同,都是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之事为同罢了。“我们普通人所误以为的、所忽略掉的,正是无数的细节,无数微小的差异。而日本人则是世界公认最精于细节的人。
日语直接使用汉字,用片假名标注外来词,平假名才是他们原生的语言,每一个日本人都不可能忽略他们文化的多样化来源,也就一定生活在不断的比较和思考之中。相比之下,大部分中国人都不知道什么叫“和制汉语”,不知道现代汉语其实可以说是基于日本人的发明创造。
日本文化虽然是东来西渐,从中国学的向西方靠拢,但是在我的认识中,日本人毫无疑问同样是在坚持走自己的道路,而不是全盘西化的。无论语言文字也好,还是文学艺术工匠科技,日本人对学到的每一个文化元素都加以考量,加以改进,然后吸收成为自己的文化元素,天字的写法只是很微小的一个例子。
2024年3曰10日,上海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