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This site has a limited size of 500M, that means over 1 million books in pure text, or just 15 mobile phone images. That's the reasaon I encourage zero image unless REALLY necessary.

For image-favouved users, find Sola-soli Youtube Channel, which is yet implemented. Will be soon.

本站无图,除非绝对必要。

权上长柄

  • 作家相片: Jeril
    Jeril
  • 2024年9月23日
  • 讀畢需時 9 分鐘

在传统文化中,权力是有具体形象的,大致上是个印章的形状,有个柄便于把持。


这两年,我丈母娘家小区业主委员会几乎瘫痪了,因为在前任和现任业委会主任移交工作时出了大问题。诸多争论也不必尽述,关键在于,业委会印章搞不清了,现任主任手上的印章与银行账户不符,于是现任业主委员会不能开支维修基金,诸如外墙漏水修理工作无法开展,已经一年多了,待维修项目已经近百,居民怨声载道。


拿不到印章,权力便不完整;拿到印章,便把持了权力。想起当年信陵君窃符救赵,仅凭虎符就可以调动大军与他国开展,可见权力几乎就等于印章。权力是带把的,捏住印章的手柄就是牢牢把持住了权力,权柄二字可谓形象。


对权力的认识,传统文化是自认不输任何他人的。放眼望去,任何权力都可以打包成为一个印章,事关每个人的大小事务,都被各种权力印章所牢牢控制,掌握了印章的那个人就掌握了权力。


早在2000多年前,鸡国的治理者便已经建立了完整的权力观念。《周礼》中不仅确认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还勾画了如何将这种包罗一切的权力逐步分解到每一件具体的事情,每一个具体的人。于是,一直到现在,权力社会几乎就是一个印章社会,所以权柄这个词真的很形象,深入人心。


人们几乎是在崇拜权力,崇拜印章,至于是谁的手在把持权柄,反而是次要的。政策、法律、证件、公文、合同、乃至钞票,印章是绝对的必要条件,至于代表当事人的签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必要的。


这种印章至大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我也曾经视为理所当然,直到在工作中发现,世界上还有完全不同的观念。比如发票。我第一次用外国公司开具的发票的惊奇到现在仍然新鲜:这不就是一封信吗,有签名没盖章,也能作数?这样的发票我自己都能做了,想写什么数字就写什么数字,岂不是乱套吗?


后来随着阅历丰富和读书思考,才发现印章之上和签名之上的区别,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而是代表着完全不同的两种权力观念——不,观念系统,因为还有一系列相关的观念、法律和制度。

要想清楚、简明、完整地说明两套观念的原则性差别并不容易,因为印章之上的观念非常强大,人们早已形成的观念是最难改变的,也在于此,尤其是底层的观念,很难完整讲清楚,讲清楚了也没人听。


但我想,权上何以会长柄,权柄这个词是怎么出现的,怎么普及的,或许还是可以说清楚的。


权柄,可以说是标准的法家观念,在传统文化中,不是什么好词。最出名为人所知的,就是《后汉书.列女传》“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


汉代文献中有几处用到了权柄这个词,都不是什么很好的意思。比如,西汉《淮南子.要略》中有,“握其权柄,擅其政令”,在这里权柄已经不是好词了。《汉书》中,也有几处,比如《哀帝纪》“睹孝成世禄去王室,权柄外移”,《霍光金日磾传》“持国权柄,杀生在手中。”《外戚传》“万岁之后未能持国,权柄之重,制于女主。“《谷永杜邺传》“汉吏制其权柄,不得有为。“


其实,传统文化经典文献中,最早使用权柄这个词是在《管子.山权数》,桓公问于管子曰:“权柄之数,吾已得闻之矣。“管子死于公元前645年,可见早在2600年前,就有权上长柄这个概念。当然,《管子》这本书可能没有那么早,可能是后来人托伪之作,并不影响这个概念属于法家。


权力正式长出柄来,自然要数《韩非子.二柄》“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这段著名的文字,可以说是点出了权力的核心。所谓刑德, 就是赏罚。不只是王权,任何权力都可以转换为刑德,转换为赏罚,拿到了赏罚权,就抓住了权力的柄。至于吴思所说的潜规则,合法伤害权,等等,都是理所当然的推论而已。


至于儒家,是绝不肯用权柄这两个字的,最多只用赏罚这个词。不仅孔孟荀,就连《史记》这部儒家史书中,也没有权柄这个词。——这倒是容易理解的,君王的权力受命于天,乱臣贼子才会天天想着把持权柄。


东汉儒家思想家政治家荀悦在《申鉴.时事》中说,“古诸侯建家国,世位权柄存焉。“可以说给出了权柄这个词的定义,也就是说权柄并不是最高的王权,而是诸侯的权力。


所以,可以下结论,权柄就是世俗权力,来自王权或者官僚体制。行政治理权、官僚的权力,就是标准的权柄。在集权制度中,权力是长柄的,印章代表制度,谁坐那个官位是次要的。


交权首先就是交印,先前提到业委会前任后任那档子事,便是拿官印来做的文章。真不是什么新鲜事,王太后用金镶玉玺打王莽这段戏文也传唱了快两千年了。


一直到现在,鸡国人绝对是最热衷制造带柄的权力的。可以说,只要有一个组织,不管是政府部门、公司、社团、俱乐部,只要有组织就有印章,没有印章,那是万万办不成事的。


我想起来上世纪九十年代深圳最神通广大的公司:”东南亚(证)集团“,最大的办公地点就在华强北人行天桥上,人们若是在调工调干、人事档案方面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找东南亚(证)集团得到完美的解决,缺什么学历证书、资质证书,也都可以从东南亚(证)集团得到。刻一套”萝卜章“大概要200-300块钱,在当时来讲不算是便宜,但绝对物有所值,比起跑无数个老爷机关盖章来说,简单、直接、有效,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并无值得担心的后果。


看章不看人,有诸多妙处。任何东西只要加上大红印章,就显得威严无比,神圣不可侵犯。在任何一个像样的机构和公司中,掌管印章一定是专门的人,而且是老板的绝对亲信。谁要盖章,不仅要老板打招呼,而且要看掌印人的脸色和心情。只有那些野鸡皮包公司才是老板自己天天把印章揣在自己身上。


只要手里有印章,就有好处,不要说公章,就连出库入库章,通行章,在特定的地方就可以变成莫大的好处。印章在谁手里,权力就在谁手里,好处就归谁,这是绝对不会错的。权柄权柄,为什么观念深入人心,最终都体现在这里。


更妙的是,有用可以畅行无阻,有事可以一推了之。一份盖章的文件出了问题,大可往掌管印章的那个人身上一推了之。所以,正规机构用印之后,必须立刻有一份副本归档,同时记清楚是谁拿来盖章的,谁同意盖章的。


不过,还是没有什么卵用,从档案里把文件抽出来并不是什么难事,鸡国最高法院都发生过成批档案丢失的事情,我就不举例子了。总之,盖章不用印,是传统文化承袭千年的规矩,有什么问题也只能这样了。


然而正是从这套印章制度的漏洞中,可以看出外国的文化制度着眼点根本不同。看签字不看印章的妙处在于,只要证明签字为真,就可以找得到责任人,再抵赖也是没有用的。对于那些历史文件,还可以对比相关信息,比如责任人的任职经历以及是否在场,就知道文件是不是伪造的。


有人说,外国也有权杖,也有戒指封印,也有印章,都一样的。然而,并不是一样,差别很大。吕思勉先生说:”世界上哪有真正相同的事情?所谓相同,都是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之事为同罢了。“


在西方文化制度中,权力确实也是可以把持的,不过,那个把持权力的人必须把自己搭上去:你得签字。


先说权杖。权杖scepter,是一个仪式用品,不是和传统文化的印章对应,而是相当于黄罗伞盖。君王也罢贵族也罢,他们拿的权杖是权力的象征,但却不能用来生产公文。现在已知著名的权杖,都属于某个特定的君王。权杖虽然很重要,没有权杖,也绝不影响皇位的完整性。比如英国王室的十字权杖和十字皇冠Scepter with the Cross,Crown with the Cross,都属于皇家珠宝,平时难得一见,更不要说用了。这些玩意也丢不了,就算丢了找回来就是了,反正也不止一套。法国大革命期间,路易王室的权杖被彻底摧毁,却并不影响后来拿破仑登基。


再说戒指印章,就是电影里经常看见,印在信的蜡封上。其实信上首先是有签名,然后才是封印。在电影《沙丘》第一部中,雷托.厄崔迪在接受沙丘星的文件上狠狠一印,令人印象深刻。这确实很像印章,不过,不要忽略了,那仍然是一个仪式。厄崔迪家族的印章戒指确实代表了家族,但这种印章也同样难得一见,不会用于日常公文。


至于公司印章,是从12世纪意大利城邦所建立的商业模式中出现的,用法基本上和权杖和戒指印章类似,只有最重要的文件,最严肃的场合可以看到,并且一定附有签名。现在我们有时候能看到的只有印章没有签名的文件,实际上是在特定场合下,按照既定的行政规范做出来的,比如在国内的外资企业出具的各种文件。


在正式的法律文件体系下,按照西方规范,在双方律师的帮助下,签名还要附带一份授权文件,以记载清楚,那个签字确实是代表某公司和某机构的正式决定。这种特定的授权文件有非常严格的措辞和条件,对于绝大多数鸡国政府机构来说,是不肯出具的,理由是“没有这种规矩”,能盖章已经代表一切了。


如果熟知鸡国近代史的话,在这里能够看出讽刺意味。当年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清朝政府派遣代表张荫桓、邵友濂去日本谈判,结果“全权授权书”就出了问题,授权书不完整,两人被勒令立刻返回,不得停留,真是奇耻大辱。后来才有李鸿章出使日本被枪击等等。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总之,权力长什么样子,是权柄印章,还是权杖、签名、授权书,东西方的观念是大大不同。可以说,东西方最大的差别并不在皇权也不在个人印章,而是在于行政机构和各种组织。


鸡国人尤其擅长的是用印章了浓缩权力,分权授权也喜欢通过印章的方式来实现。每一级、每一个机关、每一个部门,每一项事务,公章、私章、专用章,可谓多如牛毛。而西方文化的中的权力是和个人高度相关的,就算需要印章也得和签名一起才能生效。


换句话说,把签字和印章绑定,就可以杜绝假借权力之名任意妄为,总能找到那个需要负责的人。这一点很重要。


有趣的是,倡导法制的西方尤其注重个人责任,而实行人治的东方却尤其喜欢找不到责任人的印章,可谓相映成趣。


乱用权柄这个词,乃至于中式权力观念的后果可以很严重。我尤其在意的权柄这个词和观念的用法之一,是在圣经。圣经和合本,也就是当前国内最流行最权威的圣经译本,非常喜欢用权柄这两个字,一共有114处。上帝的权力也是权柄,耶稣的权力也是权柄,凯撒的也是权柄,地主的也是权柄,真是可以说能用权柄的地方都用了,比古代的法家还要过分。


而且更要命的是, 被翻译成权柄的地方,英文明明白白是right而不是power,authority。比如利未记25:29“必有赎回的权柄”,英文是the right of redemption。然后,诗篇103:19,“耶和华在天上立定宝座,他的权柄统管万有。”英文是,The Lord has established his throne in heaven, and his kingdom rules orver all.——活生生地给上帝打造了权柄出来。这翻译完全说不通,上帝会需要权杖吗?会需要戒指吗?上帝何以要长柄的权呢?搞笑吧。


也不知道当年的译者是什么想法,偏偏要用这个近乎贬义的词汇,不仅混淆了right / power权力和权利,更是给上帝一个诸侯待遇,毫无尊重可言。我不是教徒,都觉得实在太不象话了,也不知道教徒们何以毫无觉知呢。在《圣经当代译本》中,权柄的使用已经降低到75处,似乎略有改善。


顺便说一句,日语圣经中,自始至终都没有权柄这两个字,也没有意思相似的日语。日本人虽然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也非常看重印章,但是在观念上,并没有被法家思想所浸染,权力是不长柄的,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在我看来,权柄这个词,权上长柄这个观念,是一个有毒的观念,有太多、太重的法家思想色彩。人们一旦认为权力可以长柄,便会想法设法去打造权力,去把持权力,而忽略权力的来源和本质,以及如何正当行使权力。


这一系列的观念是一个庞大的观念体系,我没有能力完整解刨,只是看到作为观念的表象,权柄这个词是万万不能随便再用的。


在我看来,权柄是集权制度的配套观念,是酱缸文化的代表性观念之一。在公权归公的现代,是应该被逐出严肃思考的。在现在和未来,权力是不应该也不能长柄的。权力最终的根,是在全体人民,而不是个别人。一旦权力长了柄出来,那就会被把持。三权分立、司法独立、以及选举制度,正是为了要斩断权力长出来的那个柄。


然而,观念是最难改变的,底层的观念尤其难以改变,所谓排毒,正是在这些语言和观念的普遍之处。这篇文章已经有4000多字了,相信很多人都没有真的愿意花功夫看到此处,更不要说去验证去思考了。


不想花功夫去识别思考,观念便不会改变。底层的观念不改,许多事情就会想歪,把完全不同的事情归到一起,打上“一般黑“的标签。当基于许许多多的”一般黑“的观念去思考别的问题,那基本上就一定会在某个时候钻到牛角尖里出不来。


不仅仅是权力观念,还有许许多多底层的观念。我是悲观的,我不认为人们能够很快转变观念。在大鸡国可以预见的未来,仍然是权柄遍地。



2024年9月24日,相对ism,上海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每个人都是缝合怪

人类是神的不完美造物,每个人类都是由脆弱的部件,以笨拙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对于无神论者,只要在前面加上,“如果有神”,那这句话也是成立的。 其实,我们在看别人的时候,几乎就是上帝。尽管肉体是完整的、协调的、对称的,整个人却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毛病,尤其是看着别人为人处事的时候。...

 
 
 
从一个字的写法不同看文化差异

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从一个汉字的写法中就能看出端倪。 在中文,天的上边一横长,下边一横短,而日文汉字正好相反,上边一横长,下边一横短,这个不同颇为令人玩味。 因为象形文字就是用图像来表示意义的,笔画长短同样可以表达意义,哪一横长就可以理解为哪一横更重要。说文解字说,“天,从一...

 
 
 
否定知识和质疑信仰

一切知识皆始于好奇,然后在质疑中得到提炼,直到超出认知的边界,而信仰还在边界之外。 我如何相信1+1=2,与我如何相信E=mc^2,是两种类型的问题。前者我可以亲自体验、验证,后者则只能选择信还是不信。 我怎么相信无法理解的事情是真的?我怎么知道谁说的是对?好奇让人得到第一...

 
 
 

コメン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