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This site has a limited size of 500M, that means over 1 million books in pure text, or just 15 mobile phone images. That's the reasaon I encourage zero image unless REALLY necessary.

For image-favouved users, find Sola-soli Youtube Channel, which is yet implemented. Will be soon.

本站无图,除非绝对必要。

再看:什么是哲学?

  • 作家相片: Jeril
    Jeril
  • 2022年7月24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已更新:2022年8月1日


任何人都可以拥有任意数量的智慧,只要他愿意并且有能力。当然无限是不可能的,什么是最多、最少、适度,以及什么智慧,因人而异。


这世界上存在过的生命,99.999....%没有智慧依然可以生存,依然可以繁荣。但只有自认为拥有智慧的那0.0...01%认为他们才是世界的主宰。

八卦每卦3爻,就是2的3次方。如果每卦少取一个爻,那就只剩下4卦,用4卦4卦推演,也不过16种排列方式。若是每卦4爻,那就有16卦,再加16卦就会有256卦,似乎太多太复杂了。 8又代表了8个方位,与平常生活习惯相符。若是16个方位,我感觉无法识别得精确,而且表达很麻烦。试想王语嫣指点段誉的时候用16个方向,那似乎是说不清,也听不明了。


周文王排来排去发现64是最合适的,我现在排一排也感觉确实如此。 那么64就代表了一个‘适度的总量’,太多了会很复杂,太少了说不清,不过瘾。这也是所有流行但智力游戏的共同特点,能让人看出门道但却看不透。


人主要的精力是要去谋生的,然后还要想想如何更好地谋生,剩下的精力想想怎么享受生活就差不多了。能够把工作当成享受确实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可惜只有很少人能够真的实现。如果有远大理想就去实现,不然还可以娱乐父母孩子,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打发时间,或者多读书,爱智慧,也是一种选择。


哲学家要是不能过得好生活,就会被无情地嘲笑:“看得清天上的事,却看不清身边的事”。低头看路,抬头看天。天不用经常看,天很少变,路随时都可能转弯,或者有个大坑。不过,喜欢看天总有那么一帮人,有些是学问家,不谙世事不仅不是缺点,还很可爱;另外一些则是被称为游手好闲,好高骛远,一无是处。


人在交流沟通的时候,通常默认彼此相像,起点是人同此心,有些差距不要紧,靠共情力,理解力就可以了。实际上则不然,人们会不自觉地选择说相近相近的观点,得到彼此认同的美好感受——这种感受并没有表面上那么真实靠得住。只有当发生严重分歧、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互相理解的时候,才会发现实际上,差距无处不在,夫妻、父母孩子、发小、挚友、伙伴之间,概莫能免——哲学本来就是想要解决这种问题的,至少是改善。


哲学研究的就是现象背后的东西,什么是现象的原因。研究自然现象的原因已经完全由科学来承担了,哲学只关心普遍的结论,可以不必关心某个具体的现象和原因。研究人的精神世界仍人是哲学的主要任务:人怎样认知物质世界、怎样互相了解,尤其是那些除了生理机能层面以外纯精神的模式和规律。对此,一个未经系统性训练的普通人可以说知之甚少。

之前我提到了三类哲学《好的哲学》 大致上将哲学按照人为中心分为三类:个体人、自然人、和社会人。这不是学术上的分类,只是为了说明我自己的想法方便起见。

  • 第一类关于自然人的哲学,是将自然与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自然的法则是什么,人应该怎样在自然中生存生活,以及那些可能不为人所知的超自然可能对自然与人的影响。这一类哲学大概在语言文字产生以前很早就出现了,以崇拜和宗教的形式发生、发展、存续下来。我们现在经常听到‘自然法’这个词,就是主张自然的规律和条件是人首先要考虑的原则。

  • 第二类是把群居的人类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的。人在社会化生活的状态,要发生很多互动。那些花时间思考人类群体秩序和规则的人,关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类集体的目的。在现代,他们往往以政治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的名头出现。国家、民族、道德、经济、宏观、微观,都是这一派哲学的首要研究对象。

  • 第三类则重点关心自己,其他人和环境只是个体生存的环境条件而已。人的感受和思考是怎么回事,人怎样看待世界,怎么看待自己的存在,如何能够达成心灵的平静,以及终极之问,是这一派哲学家最关注的问题。在现代社会,心灵哲学、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存在主义、实用主义,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有些人喜欢研究人,有些人喜欢研究自然,有些人喜欢研究社会。三类哲学的信息量都很庞大,更不要说融会贯通了。在有限的精力限制下,一个人能够了解多少呢?更重要的是,两个人对话共同的基础到底有多少呢?


最近几年我算是很用心地去学习和思考三类哲学,收集整理了大量的信息,可我是自发自愿地做,并没有得到任何系统性的训练和指导。我必须承认,到目前为止,仍然知之甚少。掌握到的信息和知识相当有限,相当零散,相当片面,大部分与我固有倾向相符的,我吸收得比较好,但与我预设的观点和常识不符的,我会比较抵触,经常忽略不看。许多我自以为了解的知识,其实不甚了了,而且经常猴子扳包谷,前面看了后面就忘了,无法在需要的时候随手调用。


所有这些我个人的努力在一个严肃的哲学家来看,几乎是不值一提的。要以做学问的标准来看,这些努力不仅是无用的,而且是有害的。因为随时可能由于不严谨的方法、不完整的知识、不周详的分析而制造出一大堆谬误。


不过,我又感到我的‘水平’(或者称为固执),在思辨和表达上,已经远远超过‘普通人’——指那些不如我有兴趣研究思索的人。我的私人哲学可以说现在是个大杂烩,起码范围相当大,既包括了各种历史和哲学知识,包括了我对自己生活的审视和反思,也包括了对所有人的思想表达的观察,以及我粗糙的社会理想。


这种情况对我个人的生活似乎并没有很大的影响——就算有我也很难观察得到,因为我用来观察思想的还是我的思想,我做不到用我过去的思想来做对比观察。据我观察,有些人可以很自然地做到。有些人不需要哲学也能很好地思考,很好地审视自己、他人或是整个社会。这样的人不去做哲学的学问,是个浪费——却不是从他本人的利益出发,每个人都有权按照自己的理想去生活,而不是听凭他人摆布。想起有位朋友说过,我儿子很有艺术天分,不过我却禁止他去学,因为不想他以后做个卖艺的。这么说多少也有些过分,不过,他绝对有权这样做。



哲学介于科学和宗教之间,科学提供完整的证明,而宗教则无需证明。哲学的论证方式是提出一个论断,然后给出无数的论证,但无论多少论证,也不能保证完全准确。你总是能够提出质疑,总是能够提出反例,总是可以拒绝相信。还有一种玄学具有同样的特征。哲学和玄学的区别在于,哲学努力让人明白,而玄学不想让人明白。


让人明白可以靠讲道理,哲学和科学称之为理性,是人的基本属性,也可以靠直接领悟,玄学和宗教称之为悟性,也是人的基本属性。有些人相信理性,有些人相信悟性,我是前者。不能明白也不能领悟的道理,我不知道有什么意义。我能理解的领悟,是学而时习之式的,首先是99%的汗水,把自己泡在充足甚至过分的信息里,忽然有一天就明白,然后能够讲的出来。


不能讲得出来的,是道,这可以理解。冯友兰说,中国哲学是负的哲学,就是说不能说是什么,只能说不是什么。这还是可以理解的,就像剪纸,把不需要的剪掉,也能看得出来是什么形状。就算是宇宙暗物质,也有能够感知到存在。


负的哲学也是一派哲学,德国人弗里德里希.谢林(1775~1854)就是一位代表人物。‘思考不是我的思考,存在不是我的存在”(SW I/7, p. 148),谢林拒绝给出固定不变的定义,主张‘绝对的概念只属于上帝’,很接近于‘道可道,非常道’。不过,谢林仍然是在用理性阐述哲学。


对于禅宗,我一直有个困惑:怎么才能确定悟了就是那种确定了的悟了呢?都觉得是悟了,我小小的领悟像是到达了小池塘的另一边,怎么能够与到达太平洋的彼岸相比呢?没有缘分,我想破头也没用。


但人需要玄学或是神学或是哲学是有理由的,有时候所有的努力都已用尽,还需要想一些办法才行,英语中叫cutting edge。科学不够用,常识也不够用,不管是什么智慧或是运气也要拿来试一试。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我会永远记着卡耐基《人性的弱点》开篇辞。再加上一个说明:不管他实际上了解多少。人们通常认为已经了解所需要了解的,剩下的是不能了解或无关紧要的,in either case,人们必须将判断建立在所了解的东西之上。


对于不了解的、未知的,人们最多只能做好心理预期,而无法做好防范。所谓风险防范是基于对已知风险和未知成本的估计,不能对完全未知的风险作出预案。当未知风险出现的时候,人们总是按照已知风险作出判断和行动,COVID-19就是一个世界级的案例,没有哪个国家作出完善的应对。


还有些人就喜欢智慧本身,比如古希腊人。现代人实际上经常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和古希腊人一样,把玩智慧未尝不可。


某位经济学家还是历史学家指出,如何消耗掉人多余的时间和能量,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现代社会需要自由,需要平等的机会,以便每个人能够塑造自己的目标,能够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不过,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的时候,或许就会彼此冲突,进而争夺资源。由此看来,爱智慧是一个非常和平的目标,社会成本很低。


并且,我认为还有一个最大的现实意义:人通过爱智慧可以改造自己,通过爱智慧可以彼此相爱。如果有一天,人类不得不生活在完全有限的空间和资源中,那么除了互相强制、互相消灭以外,若是还有其他的选择,那么必定是来自于共通的智慧。


我认为这是哲学的终极使命。


TUBM


7月31日,上海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权上长柄

在传统文化中,权力是有具体形象的,大致上是个印章的形状,有个柄便于把持。 这两年,我丈母娘家小区业主委员会几乎瘫痪了,因为在前任和现任业委会主任移交工作时出了大问题。诸多争论也不必尽述,关键在于,业委会印章搞不清了,现任主任手上的印章与银行账户不符,于是现任业主委员会不能开...

 
 
 
每个人都是缝合怪

人类是神的不完美造物,每个人类都是由脆弱的部件,以笨拙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对于无神论者,只要在前面加上,“如果有神”,那这句话也是成立的。 其实,我们在看别人的时候,几乎就是上帝。尽管肉体是完整的、协调的、对称的,整个人却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毛病,尤其是看着别人为人处事的时候。...

 
 
 
从一个字的写法不同看文化差异

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从一个汉字的写法中就能看出端倪。 在中文,天的上边一横长,下边一横短,而日文汉字正好相反,上边一横长,下边一横短,这个不同颇为令人玩味。 因为象形文字就是用图像来表示意义的,笔画长短同样可以表达意义,哪一横长就可以理解为哪一横更重要。说文解字说,“天,从一...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