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经验
- Jeril
- 2023年5月4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已更新:2023年5月6日
历史和历史学,就像两个小姑娘,一个总是按照自己心意打扮自己,希望得到欣赏;另一个总是坚持素面朝天,不做任何修饰。
人们总是喜欢看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小姑娘,所以,历史就是故事,hi-story,一定要好听,一定要有品味,人们才会爱读。而相比之下,史学著作则枯燥乏味,要么长篇大论研究方法,要么反复论证看上去“无足轻重”的小事,甚至用很大篇幅来罗列各种资料来源,似乎生怕人们不厌烦。
但是,历史毕竟不等于小姑娘,在随意的评头论足和严肃枯燥的学术论证之间,是不是有某种更合理的原则存在呢?人们是不是应该持有某种合理的态度呢?
我觉得应该有,实际上也一直有,只不过,什么是合理,每个人的想法不尽相同,而且强势的官府和学界,历来都
于是,问题就变成了:到底是什么原则和态度更合理?
2005年前后,有三部书卖得特别好,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以及再版的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差不多同一时间,尤瓦尔赫拉利的《时间简史》中文版也上市了,这部书大概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关于历史的书籍。
对于严肃的史学家来说,这些书都算不上严肃的著作,最多只能叫“历史类书籍”,主要原因有这么几个:作者身份和资历,比如黄仁宇并非历史课班出身;书的体例不符合史书规范,既非编年体也非纪传体。严肃的历史学家从来不肯轻易地提出观点,除非他们能够从历史记录和考古中建立可靠的证据和推理。而这些现象级的历史书中的观点太多,很多观点未必经得起认真的考证。
不过,这些理由完全无法阻挡人们的热情。某种程度上来说,这说明,人们喜欢观点比喜欢事实多得多。实际上,包括我本人在内,人们是被这些现象级历史类著作的观点激发了好奇心,很想知道这些观点是从何而来,从而追溯到更多历史事实。
但是,追溯的过程一旦开启,人们也会发现,历史事实和历史观点之间似乎确实存在很大的差距。比如,黄仁宇将明朝的灭亡归结为“没有能够实现从数目字上管理经济”,这种论断确实容易引发争议。于是,被激发了热情的人们就开始了更大范围的追寻。有些人随即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明朝的灭亡更大程度上是由于小冰河期,北方游牧民族由于生活环境变差,不得不南侵,最终征服了中原王朝。
说实话,我觉得小冰河期的假说并不比没有数目字上的管理更高明,因为两者都是基于不完全论证的假说。明朝灭亡是一个事实,所有相关的历史记录都不足以论证灭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也是事实,起码是当前的事实。
相比之下,“没有数目字上的管理”是一个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可是有了历史学,打扮这个小姑娘就不能太随便,起码不能打扮成一个小伙子。
历史是中国人的工具,中国人没有发明史学,没有发现逻辑,那么事实就没有那么大作用。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