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This site has a limited size of 500M, that means over 1 million books in pure text, or just 15 mobile phone images. That's the reasaon I encourage zero image unless REALLY necessary.

For image-favouved users, find Sola-soli Youtube Channel, which is yet implemented. Will be soon.

本站无图,除非绝对必要。

主观与客观之间的鸿沟(这样讲太复杂了)

  • 作家相片: Jeril
    Jeril
  • 2023年4月13日
  • 讀畢需時 15 分鐘

已更新:2023年5月3日

人们不喜欢听哲学家讲话,总觉得他们在绕弯子,本来简单的事情变得很复杂,不知道到底有什么用处。而哲学家们觉得普通人的思维很简陋,充满了个人的无知和偏见,普通人挂在嘴边的道理,大部分经不起考验。


人们通常不理解为什么哲学家要用一种怪异的方式去讲话,似乎故意要显示自己与众不同。而哲学家则认为自己的语言方式才是精确的、必须的,不这么说就不是正确的表达。


两边的想法都没什么错,只是中间有巨大的差距,难以填补。


在我看来,这差距是主观和客观之间的鸿沟。


哲学家的语言是近乎完全客观的,他们在思考中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抛开个人的感觉、情绪、偏好、或是看法。同样,哲学思考必须基于普遍的而不是个别的目的。


于是,人们一时间看不到哲学与自己的目的有什么关系,那么,哲学就没有什么用。


人们日常思考和表达的,尤其是在快速的、简短的交流中,更多地是在交换感觉,看看有没有符合彼此的目的的东西,然后再谈深思熟虑的想法——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率的交流方式。


人们从哲学家的客观语言中,找不到感觉和情绪,也发现不了说话者的目的。哲学家往往一张嘴就是大道理,让人觉得很累,又很像是在绕弯子,另有所图。


正是由于哲学的客观和人们的主观,人们会对哲学感到疏离。


哲学家希望人们不要那么一厢情愿的主观,而人们则认为自己已经很客观了,而且比哲学家更实际。


两边都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我们现在看西方哲学往往会感到云山雾罩、不知所云,什么至高无上的道德法则,无知之幕;看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就会多一些,道可道非常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马上就能和现实联系起来,觉得很有道理。


但很少有人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主要是来自于我们的主观看法本来就是来自于传统文化,我们早已习惯了用接近传统文化的视角来认识这个世界。当我们看到有关的事情,马上就会产生联想。


比如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黄金法则普遍是中国人所接受的,也可以说是贯穿世界文明的,在几乎所有的文化中都能找到差不多的说法。但这条法则只是看最多只讲出了部分的道理。自己想要的,未必是别人想要的;自己不想要的,未必是别人不想要的。


我喜欢吃鸡中翅,我夫人喜欢吃鸡翅根。但我每次总是先挑鸡翅根来吃,她则总是先挑鸡中翅。我们用了很长时间才发现,对方是把喜欢吃的东西让给了自己,而不是在抢好吃的。


其实,请别人做自己不擅长做,不愿意做,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本来是人类群体生活的优势。己所不欲只是其中一种情况,还有己所欲、人所欲、人所不欲,以及各种组合。勿施于人并不是绝对的客观法则。


这不代表忠恕之道是错的,儒家思想建立在这条法则上自有其深刻的道理。世界其他文明和西方哲学没有把这条法则当作核心,也不代表不是正道,他们自有一套看待问题的方式,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我们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不仅是我们特有的思维方式,而且还带有我们自己的目的。其实,我们希望谋求的成功,往往都是机会较少的一厢情愿。我们首先要有能力看得到成功的路径,然后再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确保实现。所以,当我们目标明确的时候,对事物的看法就会发生变化。


所以说,客观的哲学和主观的看法之间,相差了一个目的。哲学家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但无法取代。fav


感觉、偏好、立场、以及目的,统统称为主观。与我们的主观接近,我们就容易接受,反之则觉得难以理解。所以,要人们改变看法,需要找到办法跨越不同的主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并不是一条法则,而是一个启示。当我们要说服别人的时候,要思考的并不只是欲不欲的问题,还要从对方的角度,找到对方按照自己意愿行事的理由。


可惜,两千年孔孟之道,并没有把这个道理讲得太清楚,而是要靠人们自己去理解,去体会。


西方人则有所不同,发明了主观和客观这套观念。这套观念通过日本传入中国,主观客观都是和制汉语,即日本人创造的汉语词汇。


所谓客观,就是排除了一切个人的感觉、偏好、立场、和看法,剩下来的东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从来没有发现还有这种东西。中国人没有主观客观的概念。虽然讲格物致知,但天命之谓性,人性即天理,心即是理,心外无理,所以,一切皆为主观。


如果没有科学,中国人不需要客观这个概念。但是,科学太强大了,把中国人的思想和现实一起颠覆。科学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而格物致知首先要求的就是客观。不仅要排除感觉、偏好,连人性也要一起抛开,这样所了解的真实,所发现的道理,强大无比。人怎么想,主观怎么样是无所谓的,事实最重要,客观最重要。而且,只要是客观的看法,都没有差别,多么理想。。


于是,客观成了跨越主观的桥梁。我很客观,你要主观,客观来说,客观看法,都成了口头禅。


显然,人们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客观。人们通常认为自己是从事实出发,思考的过程也合情合理,所以自己的结论即便不是完全客观,也是相当接近。但,往往并非如此。


人们很容易在不自觉中将自己的立场、情绪、偏好带入思考,从而得出带有个人特色的结论,并且把这个结论当作客观的结论。大多人没有经过哲学训练,做不到像哲学家那样客观,也不会使用完全客观的语言。


再者说,


有时候即便是做到了,也会像哲学家一样,被他人所疏离,或者被人理解为绕弯子。


讲看法不被认可,讲道理却被误解成为了私利,这种沟通的窘境,我相信每个人都经常遇到。比如说我自己,我喜欢讲客观的事实和站得住脚的道理,把感觉和目的放在比较次要的地位。在四色性格测试中,我是典型的蓝色性格。在我来说,事实、客观真理、和靠得住的结论永远比个人感受更重要,所以个人感受不值得关注。我用了很长时间才发现这样说话很容易冒犯别人。





另一方面,人们总是在构建自己的目的,所谓偏见或者一厢情愿,是因为成功


所以,我们经常无法就什么是客观达成一致,讨论由此陷入僵局。


这种僵局与主观客观这套概念本身的局限也有很大的关系。


实际上,除了在自然和科学领域,客观未必是对的,主观也未必是错的。但人们往往找不到更恰当的方式去描述这种“未必”。






确实有这么一个概念,能够比主观客观这样简单的二分法更准确地描述一个想法的价值,能够为人们的认识、思考和沟通交流,提供了更好的方法。


尤其是中国人,会对这个概念以及延伸的思考方式,产生很强的共鸣。


从这个概念出发,还更好地描述了人类理解和构想事物的能力,比人们常用的智商、情商、或者其他含糊的概念,更接近于实质。


这个概念叫做意向性,intenltionality,意思是从目的出发去认识和理解事物。听上去,似乎像是某种动机论,但这个概念远不止动机论那么简单、片面。


要想从书本中完全彻底地理解这个概念和背后的理论,需要相当可观的努力,对于一个哲学系的大学生可能也是一个挑战。


所幸这个概念的出发点是极其容易理解的,尤其是对于中国人。中国人非常习惯于观察人的目的和动机,进而理解事物。这种颇具中国特色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现实效用,同时也很局限,经常为人所诟病。而意向性概念和理论,恰恰提供了一个从简单狭隘的动机论走出来的机会。


所以,我觉得非常需要一种比学院派更简单、直接的方式,以便让更多的普通人接触了解到意向性这个概念,并从中受益。


意向性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出现在大约800年前,然后就被遗忘和舍弃了。在100多年前,这个概念又被重新发掘出来。近年来,意向性这个概念在很多针对人类自身的研究领域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包括心理学、神经生物学、社会学、以及哲学等。


人们实际上已经将最新的科学和社会学研究注入了这个古老的概念,现在的意向性已经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了。


当下风头十足的人工智能对话程序,意向性正是其语言学基础中十分关键的一个概念。可以说,没有这个概念,电脑就不可能自动生成文本。

如果人们能够更多地接触了解意向性这个新概念,人们将可以在思维方式上有所提高,不再依赖于简单粗暴的主观客观概念。


我将用五个单元来介绍这个概念,以及我的认识和思考,并开启几个重要的讨论。


我在第一单元中,将分析主要从主观和客观这套概念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思考人们在分辨不同看法的时候,到底是在考量什么。在第二单元再从意向性和意向性能力的概念的本身和理论,来建立一个实用的思考框架。其后的单元则是从哲学深度上和社会应用的广度上展开思考和讨论。




我先从语言习惯、和概念两个方面来分析主观客观这套概念的局限,以及对人们思考方式对影响。


客观有什么对


从语言习惯上来看,客观,往往显得很高级。人们喜欢说自己很客观,不主观。因为客观代表着中立、不偏不倚,有一种置身事外的超然,并没有预设的立场,更没有相关的利益。


尤其是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客观来说’、‘这么说很客观’、或者’我来说说客观看法‘,这样一类的修辞,实际上是在强调自己的看法接近或等同于事实。人们通常用’我的主观看法‘这一类修辞,来表达谦卑的态度,或是用’很主观‘来指责对方的错误和偏见。


这种使用主观客观的语言习惯是来自于日本。主观、客观都是典型的’和制汉语‘,原生的汉语中并没有这两个词,也没有这种思考和表达方式。


日语词典和汉语词典现在对主观、客观的解释基本上是完全相同的,即,主观代表从自己的立场出发看待事物,带有个人的感受和意见;客观则是从其他的立场出发,不带有个人的感受和意见。


但是这样定义会导致一个问题:客观到底是哪个客在观,客的立场是什么立场呢?


关于客观的客到底是谁,这里有三种常见的理解:1、第三方,默认的立场是中立的;2、所有人;3、大多数人。在不同的场合下,客观可以是指上述三种理解中的某一种。


其实,严格来说,客观的客不是任何人,客观是指完全消除了一切个人的感受、品味、和意见,完全排除相对观念。绝对的客观要符合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事实,只有一种说法是客观的。


但没有人,还要怎么观呢?完全剥离立场和感受的第三方怎么看,所有人会怎么想,并不是每个人都很容易能够想象出来。


从思考方式上,人们需要假设有那么一位客,他是完全剥离了感受和个人意见的。人们要将自己带入那位客,然后才能知道,那样的观是什么观。这也不妨是一种可行的思考方式。


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就往往很难将自己感受和想法与‘客‘完全区分,很容易把自己的立场,或是自己想象的立场,混入了客观的立场。尤其是,当人们并不满足于用’客观‘来描述事实,还用‘客观’来描述看法的时候,几乎一定会发生这样的问题。


所以,上述三种常见的对客观立场的理解,其实反映了在人们的观念中,客观的概念并不稳定。客观有时候很客观,有时候又不怎么客观。


在我的观察中,人们更多地将客观当作一种能够得到大多数人普遍承认的标准,也就是说,人们认为客观的认识,应该是共同的认识,彼此都应该承认,尽管并不完全符合客观的定义。


可以说,在现实中,客观并不等同于事实,经常指是代表着来自另外一个立场的另外一种主观看法。


比如,穷人需要救助。我们不需要去讨论谁是穷人怎么帮助,都应该能够同意这句话。可惜,往往事与愿违。怎么才算穷人,怎样才算救助上,人们往往看法不同。人们都觉得自己提出的标准和办法是客观的,而别人是主观的。于是分歧的观念就出来了。


所以,客观这个概念的问题,并不全是哲学概念的问题,还有语言习惯的问题。同样道理,主观虽然并不直接等于错误和偏见,仍然显得低级,也有语言习惯的问题。


由语言习惯进而上升到文化习俗的高度。我可以经常见到的各种不同的表现,大多数中国人和日本人,都习惯于将自己的看法收藏起来。西方人则更直率,充满目的心。还有些人喜欢表达看法,觉得自己很客观,有洞见,却不知道其他人在想什么……但是我很少见到那种目的明确,很清楚别人的主观想法,讲出来的看法也很‘客观’的人。


无论如何,语言是习惯构成的。当人们都这样表达,就是正确的语言表达。从语言上是无法纠正人们如何使用客观这个词的。


语言是人类思考的唯一工具,如果人们普遍宽泛地使用客观这个词,那谨慎的思考,就要仔细区分含义。实在不行,就要改用其他的词汇。这也是我去寻比主观客观更好的概念的重要原因。


主观有什么错


语言并不只是习惯,或者文化。上世纪80年代以后语言学兴起了新的分支,认知语言学cognative linguistics。认知语言学主要面对的是电脑自然语言理解和人工智慧,从语言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最终达到生成语言学——我们现在看到语言表达能力已经完全达到的人类的水平的ChatGPT 4.0技术,就是生成语言学的标志性成功。


认知语言学的核心观念就是: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从基本上都必须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因为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根本。所有语言的表现,都必须透过说话者的主观理解方式。


换句话说,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一切皆为主观。


但是,人们的心态往往是矛盾的,一方面希望别人接受自己的主观看法,另一方面又怕被拒绝。把自己的看法描述或包装成‘客观的看法’,可以说是一种‘除此之外无能为力’。我倒不觉得人们是出于恶意,而故意摆弄概念。当然,那样做的人也不少。


抛开语言习惯、认知语言不谈,仅仅就主观而言,什么主观,什么情况下主观看法才是对的,人们对这些问题其实缺乏思考,每个人的认识也颇为不同。


我的思考中有两点值得一提。首先,主观是无法排除的。


平心而论,主观本身并不是错,人本来就是主观。科学的客观观念是人类发展的产物,并不代表人类现在就需要就能够完全变成客观思维的动物。完全抛弃主观的偏好,意味着摆脱人类既有的本性,现在不可能,或许将来也不可能。


当下的人类社会还是一个主观意念的大集合,对于生活而言,人的主观仍然比科学重要得多。即便是科学,也是来自于人类个体的探索愿望。


至少,用‘客观’来形容自己看法,用‘主观’、或‘不客观’来批评别人的看法,是一种没有什么意义的做法。


其次,主观总是大于客观.


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建立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构建自己的目标,然后与他人合作去实现,所有这些本是生活的本质。但是主观这个词并没有包括这个过程。主观的概念,仅仅是指自己感觉、偏好、和看法。


在哲学和思想发展的历史上,主观是不是能够反映真实,一直是一个问题。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主观观念曾经一直是思想最重要的核心。


当人们知道了科学总是正确的,就自然而然地把主观放到了客观的对立面,但这样就可能造成错误,比如:


1、虽然,现在科学技术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证明了人类有了解真实世界的能力,人类的感觉、思考是能够与现实协调一致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同样的能力。


2、人们在建立认识和建立目标的时候,总是看重事物的某一个方面,更经常是出于愿望,而不是无知。如果用客观来取代主观,那么就相当于取消了人们选择的自由。


3、对于非常复杂的事物,客观认识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人本身,除非是对所有人都有影响的重要人物,对一个人进行客观认识、客观评价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


4、客观认识希望建立的是超越于观察者本身的认识,但是即便观察者永远不变,时间和环境因素也是不能排除的。


总之,主观看法往往比客观认识更加重要,因为主观看法的实际意义更大。所以,人们总是需要重复地去认识同一件事、同一个人、同一段历史,因为每一次的认识都是出于不同的目的。


我觉得,在既有的观念中,主观强调的是主,每个人可以对自己的感觉、偏好、和看法做主,至于有什么目的,有什么用,似乎是与别人无关的事。但是,这样的想法实际上对沟通交流是没有帮助的。一个人的感觉、偏好、和看法,如果没有与动机和目标的联系,那就显得缺少意义,甚至难以理解。


实际上,我们已经习惯了在无意中忽略掉大部分主观意见,尤其是那些看上去对我们‘不太重要’的人。甚至我留意到,我在吸收各种信息的时候,会不自觉地过滤掉结论,只留下那些我们认为可靠的事实。


当然,从另外一方面来说,绝大部分主观看法都不重要,毕竟人的生命是很有限的,看法是无穷多的。而且,大多数主观的看法并没有经过慎重仔细的思考,甚至充满了无知和谬误,实在不配得到关注。


不过,即便如此,我仍然认为主观大于客观,只要人类还没有进化到完全理性,感觉、情绪、偏好、和各种各样的意见,就一直是人生的本质。客观的自然界和科学知识,只是人类生活和表演的背景。


再进一步说,人类在思想史上,试图用客观认识来取代主观观念的尝试,基本上都是乌托邦式的理想。尤其是那些所谓的客观认识只不过是少数人并不成熟的设想。当少数人通过掌握权力,向所有人强制灌输的时候,悲剧就发生了。这样的例子,实在不胜枚举。


于是,对于现代人来说,主观不是错,错的是主观太随意。难的不是得不到客观认识,难的是得到非常正确、又符合自己愿望和目的的主观认识。


到这里,我很简略地对主观客观这一套概念提出了疑问,以此说明为什么现在需要比主观客观更好的新概念。关于主观客观的讨论,实际上还有更多的内容,但我打算迟一点再去深入。


如何比较不同主观意见,是我另外一半思考,同样指向引入新概念的合理性。

什么才是深刻


当人们简单而快速地交换意见的时候,依靠分辨对方是在说主观观点还是在说客观事实,往往已经能够实现沟通的目的。但是,当交流开始变得深入,就越来越难以分辨了。


现在这个世界绝不缺乏意见,缺乏的是从不同的意见中做出选择的能力。当客观认识不存在,而又有各种不同的主观意见的时候,我们要如何判断,如何选择呢?


其实,在一场争论中,客观的意见往往双方都不会接受。因为客观立场偏离了双方各自的立场,甚至掺入了第三方的立场,使得一致更加难以达成。


而那些我们认为深刻的看法,成功之处恰恰在于找到了双方都能够认可的立场,都能接受的目的,从而成功地引入了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看法。


当然,我这样说的前提首先是排除了错误和盲目。


一切思考和讨论的目的,都是为了找到共识,不管是通过交换事实、陈述逻辑、表明立场,还是彼此辩驳,都是为了促成一方或双方修正错误并做出调整。思考和讨论有结果的前提,正是双方都愿意改进,愿意从善如流。有时候,争论会进入到连基本事实都被承认的程度。那么,这种思考和讨论注定是没有结果的,也就没有继续下去的必要了。


‘排除了错误和盲目’,这个说法本身会令人感到奇怪:都已经排除了错误和盲目了,那必然就是正确的了,哪里还有深刻不深刻的问题?


这种奇怪的感觉其实只有在把客观当作绝对正确的时候,才会产生,所以,还是来自于客观主观的观念。


主观的观念充满了相对性。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于是他被当作相对主义的鼻祖。当人们把客观真理当作绝对的信仰,相对主义就成了被批评的对象。


在人的主观观念中,显然有层次的差异。人们常说,领导说话水平高,或者,这个人说话很公道。意思是,他们的想法超越了一般人的层次。


但这并不代表低层次的主观看法就是错的。比如,我只关心家人和自己,并不关心世界和平。在任何道德评价中,都不能否定我自己的合理性。


所以,如果我们要分辨各种不同的主观意见,其实是在不同的立场和层次考察意见是不是能够一直保持合理。仅仅分辨是不是主观,是不足够的。


综合以上对主观客观以及深刻的思考,意向性这个概念已经呼之欲出了。


在一种主观意见中,总是包括了客观事实、客观看法(在这里是指那些得到普遍承认的看法),以及带有感觉、偏好、和立场的主观结论。意向性这个概念,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发挥作用。


就像是电脑软件的版本概念,较高的版本能够兼容更低的版本,反之则不行。意向性程度比较低,意味着看法比较简陋,仅仅考虑了比较少可能。而意向性比较高,则代表可以用来权衡更多不同的观点,这就更接近于深刻的意思。


据研究,有证据可以证明人类的祖先智人,比已经灭绝的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佛洛瑞斯人的优势在于更善于沟通交流。研究者们发现不同智人群落的所使用的用具和装饰品具有更高的一致性,这只能是交流的结果。


所有成功的交流都要依赖于跨越不同感受、偏好、和观念的能力,这正是意向性这个概念所希望描述的,而用主观客观则不能描述的。


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从不同的立场去理解,构建出不同的目的,并且还要考察各种不同的观念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发挥效用,这正是从意向性这个概念所开启的一系列研究。


到目前为止,意向性这个词仍然仅限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学术研究中,还没有进入日常语言。然而,我们可能已经迫切需要这个词所代表的思维方式。


至此,我导入意向性概念的思考告一段落,第一个单元也就在这里结束了。下面第二个单元就开始介绍意向性和意向性能力的定义和理论,以及我自己的认识。


TUBM


2023年4月13日,愚叔景元,上海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权上长柄

在传统文化中,权力是有具体形象的,大致上是个印章的形状,有个柄便于把持。 这两年,我丈母娘家小区业主委员会几乎瘫痪了,因为在前任和现任业委会主任移交工作时出了大问题。诸多争论也不必尽述,关键在于,业委会印章搞不清了,现任主任手上的印章与银行账户不符,于是现任业主委员会不能开...

 
 
 
每个人都是缝合怪

人类是神的不完美造物,每个人类都是由脆弱的部件,以笨拙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对于无神论者,只要在前面加上,“如果有神”,那这句话也是成立的。 其实,我们在看别人的时候,几乎就是上帝。尽管肉体是完整的、协调的、对称的,整个人却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毛病,尤其是看着别人为人处事的时候。...

 
 
 
从一个字的写法不同看文化差异

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从一个汉字的写法中就能看出端倪。 在中文,天的上边一横长,下边一横短,而日文汉字正好相反,上边一横长,下边一横短,这个不同颇为令人玩味。 因为象形文字就是用图像来表示意义的,笔画长短同样可以表达意义,哪一横长就可以理解为哪一横更重要。说文解字说,“天,从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