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3——阳谋、阴谋、合谋
- Jeril
- 2023年6月11日
- 讀畢需時 8 分鐘
已更新:2023年6月12日
康有为在1891年写了一本书《新学伪经考》,他说《古文尚书》、《左传》、《毛诗》等,都是西汉末年刘歆为了”媚莽篡汉“而伪造的,“始作伪、乱圣制者,自刘歆“。这是一个极为严重的指责,康有为因此获得了极高的声望。
后来钱穆写了一篇驳斥康有为的文章《刘向歆父子年谱》指出了康有为文章中28个不通之处,甚至指责康有为是抄袭,钱穆也因此而名声大噪。
然后,顾颉刚也写了一篇文章《五德始终说下的政治与历史》,在文中对钱穆先生的反驳又提出了诸多挑战,并表示了对康有为观点的支持。在康顾文章期间,崔适、范文澜、钱玄同等人也加入讨论,直至当今,也还是不断有人提起这个话题。
现在人们对这些先生的考证和讨论已经没有太多的兴趣,因为这些文章统统很难读,引用的文献很生僻,叙述的过程很复杂,很难理解,似乎没什么现实意义。
不过,热点历史问题的学术争论往往与现实紧密关联。正如梁启超所说,康有为这篇文章“使清学正统派之立脚点,根本摇动”。正统学派思想动摇即是国本动摇,康有为考证刘歆父子,也是这样一个会要命的学术问题,他的这篇文章曾经两次被朝廷下旨封禁。
其实,刘歆是不是伪造或篡改了经典,是一个早已有之的争论,经过了2000多年漫长的争执和考证,至今仍然没有结论。
具体而言,这场学术争论起始的时间可以确定为公元前155年或者稍晚一点,即汉孝景帝2年。在这一年鲁恭王刘余扩建孔子旧宅,在拆除中发现夹壁中藏有经书数十篇,包括用古字书写的《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古文经书’。与这些经书对应,当时流传的经书文本被称为今文经书。到王莽时代,古文经学已经成为一派学术势力,刘歆是公认古文经学的大专家,并且是推动古文经学成为官方学术的第一人。
学术具有强大的政治力量,这是中国文化传统。‘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所说的这句话虽然很夸张,但确实很好地表现了那个时代学术的力量。
古文与今文经书有很多不同,谁是正版,在当时就已经是第一等的大事,直接关系到许多人的学术地位、权力大小、乃至国家政策方向。每一个不同点,都关乎一些人的前途命运乃至生死。从汉朝以来,由于古文今文之争引发的血腥斗争,时间之长,惨烈程度之高,远远超过了康钱顾等人的争论所造成的影响。
其实,古文今文之争,很容易把人带入‘非此即彼的陷阱’,不是古文正确,就是今文正确。于是也就“巧妙地避开了一些更应该讨论的问题”,我们现在很容易发现,古文和今文讲的道理大同小异,很可能都不对。
不过,出于种种原因,中国人始终在四书五经的围墙以内,从来脱离。人们只敢评论砖块,绝不敢挑战围墙。一直到康钱顾之争,也还是没敢突破。
从这个角度来看,正史对王莽的盖棺定论,也是避免触及关键性问题的“巧妙方法”:只需要认定王莽虚伪,那么古文和今文经学到底谁对谁错,就不必下结论了。反正都是儒学,求大同存小异吧,坚持周礼一万年不动摇就好了。
也正是因此,我认为重新认识王莽很重要,王莽到底是不是虚伪?如果王莽并不是虚伪的,他的信念是纯正的儒家信念,那么显然儒家思想本身就存在重大缺陷。
这个推断并不是我首创,早已有人说过,“秦朝覆灭是法家的失败,王莽覆灭是儒家的失败。”可惜,这些观点一直没有能够成为主流意见,甚至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大师们并没有下结论,大师们不说话,别人说的最多只能作参考。
大师们至今仍然没有对刘歆是否造假下结论,正史也还没有给王莽重新定性,于是,儒家思想到底有什么样的缺陷,也就还没有到讨论的时候。
如此漫长而没有结论的争执和考证令人难以忍受,也足以令人失去兴趣。接受王莽虚伪这个结论,然后等待学术专家们遥遥无期的考证吧。在我看来,这正是阻碍现代人对儒家形成更清楚认识的关键环节之一。
既然正史始终不改口,大师们也不肯轻易下结论,那我只好自己往前走——这是你们逼的,我不得不提前总结我自己的看法:
王莽上位既是阳谋,也是阴谋,更是合谋。
1、我认为王莽应该是历史上最真诚的皇帝之一,对他来说,理想高于权术,政策高于政治。这在惯于玩弄权术心术的古代帝王来说,极为罕见。
2、王莽改革措施既是他本人的想法,也是时代的沉淀,代表着那个时代儒家的最高治国水平。但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显然非常幼稚可笑。
3、王莽本人构画了他获取最高权力的阳谋,但在他的背后,更有当时许多人的阴谋诡计,所以,这是一场合谋政变。
要想得到我这样的看法,需要搞清楚关于王莽的生平,王莽改革的具体措施,以及王莽那个时代的政治和学术环境。前两者相对比较简单。
因为历史不是王莽写的,按照中国历史的惯例,反面人物的形象是不太可能被修饰美化的。大部分历史认可王莽的正面形象和行为,比如严于律己、治家。史学家们的分歧仅仅在于,那些对王莽美德的描述是否过誉了。我们起码可以有把握地说,王莽并没有什么著名的劣迹,比如贪污侵占、草菅人命,更不用说指鹿为马,这一类的专横跋扈了。
对于王莽新政的种种措施,史书上的记载基本上大同小异。焦点集中于,这些改革措施到底是不是出自王莽本人的勾画,是不是王莽异想天开。显然,哈佛中国史的观点是令人信服的:王莽的改革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创新。
搞清楚王莽时代的环境则相对比较复杂,需要比较多的历史背景知识,还需要了解儒家思想的进化和转变过程。不过,我觉得所需要的努力并不是太多,只要看清楚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到石渠阁会议这一段时期,儒家思想的组成和变化就足够了。
下面的内容大约有6000字,读完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如果是有积累的爱好者,那么十分钟也足够理解我的思考过程。
王莽的修身齐家
王莽是标准地按照儒家‘修身齐家治国’的道路,最后得到了平天下的机会。他本人的修养和品格,齐家治国的表现,完全达到了一位合格的儒生应有的表现,
至于,平天下的时候功败垂成,罪不全在王莽本人。除了时运不济,遇到黄河改道的天灾以外,儒家思想本身不切实际的弱点,和极端复古的治国理念,才是王莽失败的根源。
王莽的生平是很清晰的。
王氏家族的兴起在于王政君。一个官僚的女儿,被送入宫中,为太子生了下一个太子,然后把自己的兄弟子侄统统提拔成执掌大权的重臣。这条外戚发际的路线,看上去就这么传奇,但其实绝没有那么简单。
从春秋战国以来,控制皇帝和皇族身边的女人,一直以来就是控制权力的重要手段,一直到东汉末年都没有改变过。因为从吕后以来,外戚总是能够直接掌握朝廷的核心权力,所以,皇帝和太子是不可能随随便便地‘遇到’凡人女子的。
王政君到底是怎么入选的,又怎么忽然生下太子的太子的,已无法考证,只能品味出里面很有阴谋的味道。首先是王政君原先已经许配人家,但尚未过门男方突然死了;其次是太子原来已经有十多位嫔妃,但从没有过孩子,而王政君则几乎‘一夜之间竟然怀孕了’。
总之,王政君吉人天相,一帆风顺作了61年的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一直到王莽登基后五年的时候,才去世。王政君的每一位兄弟都做了大官,只除了王莽的父亲王曼,他在太子登基以前就已经死去了。
王政君地寿命实在太长,她的皇帝丈夫、皇帝儿子、皇帝孙子、自己都死了,她还活着。于是,外戚里面最优秀的,明显就是王莽了。
班固在《汉书.王莽传》里,对王莽的个人修养颇多赞誉之词,而对王莽的叔父们则毫不隐晦地指责为“乘时奢靡,舆马声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王莽修身的事迹简单列举如下:
孤贫,折节为恭俭,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
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
爵位益尊,节操愈谦。散舆马衣裘,振施宾客,家无所馀。
收赡名士,交结将相卿大夫甚众。
宗族称孝,师友归仁。
这些词汇很难在史书中看到,更不要说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如果说这是班固有意先扬后抑,先捧后杀,那我觉得班固应该是个现代网络作家,而不是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史家。
王莽的齐家事迹,首先是侍奉母亲和寡嫂,抚养兄长的遗孤,这听上去都是应该做的,很普通。但是,王莽对待自己的儿子的事迹,则很难相信会是出于伪造。
王莽和原配王夫人有四个儿子,和侍妾还有两个儿子。这四个儿子可以说都是死于王莽之手。首先是次子王获,因为误杀了一名奴婢,被王莽勒令自杀,这件事广为人知,是王莽名声鹊起的重要事件,也是指正王莽虚伪的重要证据之一。然后长子王宇,因为参与了狗血门事件,被王莽上奏汉平帝,诛杀。再后来是三子王安,据说是王莽登基以后心神不定得了惊惧症而死。最后是四子王临,与王莽的侍妾四通,被王莽勒令自杀。
总之,王莽对自己的儿子是出了名的严苛,仔细追究的话,或许都并不致死,尤其是嫡长子王宇,所谓狗血门,是一桩道不清的公案,主谋不是王宇,也并没有谋反的实据。
我很直接地推理:如果王莽是有计划地以新代汉,那么儿子就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不仅可以把持朝政,更可以合法继承。不要说犯了什么说不清的轻罪,就算是犯了重罪,也可以设法包装掩饰过关。但王莽似乎并没有做任何减轻儿子们罪责的事情,这使得王莽完全不像是善于玩弄权术的人,而是更像是一个认理不认亲的人。
在汉书中,还记载了王莽在将四子王临封为太子时的一段感言,王莽说:“当年周公摄政,最终还是还政了,我现在受皇天威命,就不能如意了!”这当然是作为王莽虚伪的证据而记载下来的,意思显然是说,周公可以还政,你王莽也可以啊。
不过,王莽后来因为王临私通侍妾,就令其自杀,无论如何也应该理解为道德审判吧。在王莽的心目中,私德不淑显然是了不得的大事,私通侍妾已经使得王临完全失去了做皇帝的资格,这岂不是儒家的最高标准么?如果杀掉儿子也证明不了内心,那还要什么证明呢?
再者,王临死后,王莽便没有再指定皇太子了。我在想,如果王莽新朝没有覆灭,他会怎样选继承人呢?或许他不会选择庶子吧,毕竟他自己是以德配位的。
王莽的治国平天下
汉书王莽传是十分详细的,严格来说,班固并没有明显地极力贬低王莽,而是不加评论地记录了王莽做的事情。后世人从这些记录中专门摘录了王莽的荒唐事,来塑造王莽狂妄虚伪。另外又有一些人则反其道而行之,专门摘录出王莽做过的好事,来证明王莽其实是个实干家,改革家。
喜欢国学的人总能找到各种各样的大师们来背书,你看钱穆先生都这么说了,难道你比钱穆还厉害吗?但其实,钱穆先生的意思到底是什么,恐怕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
比如说关于刘歆是否造假,表面上看,钱穆是在驳斥康有为维护刘歆,证明古文经是真的,但实际上钱穆的观点是在更大尺度上指出了,经文造假在西汉是普遍现象,刘歆反而可能是没有造假的。而表面上看康有为指责刘歆造假,但实际上他是著名的保皇派,他的新政是需要皇权基础的。
刘歆改名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