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This site has a limited size of 500M, that means over 1 million books in pure text, or just 15 mobile phone images. That's the reasaon I encourage zero image unless REALLY necessary.

For image-favouved users, find Sola-soli Youtube Channel, which is yet implemented. Will be soon.

本站无图,除非绝对必要。

0) 哲学非学

  • 作家相片: Jeril
    Jeril
  • 2022年7月4日
  • 讀畢需時 9 分鐘

已更新:2022年7月30日

​哲学被当作了一门科学,日常口语只好用一组其他的词来含糊指代,比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哲理、人性……等等,总之,一堆碎片。其实,所有这些都是在说一个人观察、思考、行为的方式。


可是,凭一堆碎片,怎么能应付越来越复杂的世界呢?

Philo-sophy,爱-智慧,任何人都可以爱智慧,伟大的先人智慧尤其值得去爱。哲学家们研究的‘智慧’,是顶级的智慧,就像超级工具箱,提供了各种可能会有用的工具。而我们日常生活经常需要使用的只是螺丝刀。

英文中有两种字根来表示科学中的某学科:字根-logy和-ics,代表学科、理论,经过整理分类的经验。而哲学从造字方法来看,philosophy显然不同,但中文不管那么多,统统叫“x学”。


现在冠以“某学”的,是那些公共的、完整的、被证明有效的理论体系,比如,科学、数学、医学、化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这些词语明确地指代近现代科学知识和理论,如果仅仅是个人的想法,或是没有被公认有价值的理论,那是不配被称为“x学”的。


“君子学以聚之,辩以问之”《易.乾》,知识就是“学问”。科学时代来临,每一门学问都叫x学,就实现了分门别类。日本人发明“xx学”造词方法,对原生的中原文化和西方的现代文化,都表达了充分的恭敬。所以鸡国人用起来感觉十分通顺,甚至非常喜爱,推而广之,比如儒学、佛学、墨学、国学、红学……。只要加上了‘学’这个字,感觉上就很像科学,很严肃、很权威。


哲学确实与科学很不同,哲学从来就不像科学那样提供“标准答案”。时至今日,各种哲学经常是各说各话,并不能彼此协调。哲学家们不能像科学家那样提供一套“总是能导致相同结果”的理论——没有标准,也不保证结果,何以为“学”呢?


哲学现在在中文中几乎就是特指哲学家们研究的对象,而不是某个人私人的‘一堆碎片’。大量人名、理论,著作来自于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很难理解艰涩深奥无比,令人敬而远之。不过,就算我不懂哲学,如何看待世界,如何评价自己,如何待人接物,每个人要有自己的一套。不然就很难生活下去。如果哲学仅仅指代西方哲学,那就不能用来指代‘我那一套‘了。


我倒是觉得,每个人的一套都称之为哲学,再方便不过,也很符合’爱智慧‘的原意。哲学家们还是可以继续使用西方哲学、东方哲学这样的词汇,并不妨碍。


哲学被称为“学”,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首先,人们并不熟悉希腊哲学和以后的西方哲学;其次,默认哲学代表了客观知识,比个人的看法更具权威。哲学家一开口便分明是要否定、改变我的看法,用“所谓客观”的一套,来取消我自己主观的一套,这无疑充满了冒犯和挑战的意味。


如果哲学仅仅是指个人的看法和方法,那或许要好得多,起码彼此还可以从尊重开始对话。不过,即便是在今日西方,哲学这个词仍然具有很重的学术意味,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说自己的意见和原则是哲学philosophy。


选择


哲学这个词在中文中太高大上了,以至于在普通人的印象中,哲学基本上是没用的东西,甚至有害无益。鸡国人从来不知道这些不也过得好好的吗?可见哲学不是必要的。至于寄望于哲学创新的‘民哲’,几乎就是大神——神经病的神。


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早晚都会变得‘哲学’——喜欢分析事物的本质、喜欢讲深刻的道理。作为公共的客观的学问时,哲学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普遍的问题;当作为私人的主观的见识,人们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比如与人为善、心存高远、清心寡欲,或者一统江湖。


我一直觉得古希腊普罗泰戈拉真是非常了不起,他的一句话哲学真是不亚于苏格拉底的千言万语,他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话句话说就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对——这也是卡耐基《人性的弱点》的开篇重点,所有人都是从这里走向哲学的。


普罗泰戈拉的这句话被称为相对主义。这或许更接近世界的本来样子:每个人都有对世界的看法,对自己的生活的看法,我有我的一套,你有你的一套。我们有相同的一套,也有不同的一套。正宗的哲学家对“相对主义”是深具戒心的:每个人都是尺度,那么世界就一定会乱套。不过,‘相信自己是对的’是直接的、肤浅的思维,却很直接,很必要。如果‘相信我总是会错’,那所有的事情都要靠别人给答案才行——对,宗教提供一切答案,所有的行为和思考都有指引,也必须得按照指引,不然会有麻烦。


宽泛一点来说,每个社会都提供了一整套社会规范供人遵从。但即便是规则最细致最严谨的伊斯兰世界,也没有对每件事做出规定,人们还是需要自己去判断‘该怎么做’。宗教要求的是,当没有具体要求的时候,你要按照神的意志(或是其他类似的意思)去做。更重要的是,按照神的意思去做,你就会‘得救’(或是其他类似的词汇)。


如果你不信宗教,就没那么幸运了。你怎么做是你自己的事情,可能很成功,也可能无可救药

宗教以外的世界,有哲学在等着你,不过,哲学不保证任何事。哲学还提供了一大堆的选择,让你无所适从。


当然你还可以两样都不选,自己去思考领悟,或者像凯撒那样‘总是跟从内心的指引’。独闯龙潭的勇士有一刻坚定的心,其实他们不需要宗教、也不需要哲学。普通人则常常没那么强大,经常感到手足无措、进退两难,就在这个时候,人,面临选择。


无论宗教、哲学、还是内心,都是选择。哲学只是选项之一,而且在选择之后还有更多的选择,简直是没完没了。


——然而,你有更好的选择吗?

哲学的限制


哲学就是用理性来理解世界,尽管这个世界充满了‘非理性’。“伞兵本来就是要被包围的”,数千年来,哲学家们从来都不怕以理性挑战全世界,写一本书,或是一语道出了世界的真相。有没有人看得懂,是次要的。


不过,哲学与科学颇不相同。因为每个人都活在有限的世界里而不是全部世界。每个人的自主选择不必拘泥于理性,于是就会与哲学家背道而驰,知道自己可能比了解客观规律更重要——对此古希腊人早已当作最高信条镌刻在德尔斐神殿的正面匾额,Know thyself,None excess,知自己,莫逾越——这些古希腊人真是很奇妙。


显然,就算每个人都是世界的尺度,也没有70亿种哲学之多。某位哲学家说的对(尤瓦尔.赫拉利?请指正):人们希望独特,有个性,结果却是都做出了差不多的选择。时尚就是一个明显的证据。人们认为独立形成的认识,其实只不过是在是从不知何处得来的选择。


哲学家想告诉人们的也是这么一回事:虽然哲学家并没有提出’世界大一统哲学‘,但只要我们开始哲学思考,往往会发现结果是相同。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正是哲学令人着迷的最大特质之一。


为什么只会有不多的选择,大致上有这么几个原因:


1)二元选择最适合人脑,二选一是最简单直接的,比如善恶、黑白。三选一的难度就要高不少,黑白、黑灰白、黑深灰中灰浅灰白……选项越多,选择的难度就会快速上升。需要做的选择越多,就越需要简单明了的处理原则,否则人就会不堪重负。所谓大道至简,演绎64卦恐怕已经是人脑的极限,如果每件事都有64个选择,那么人恐怕就会发疯。


2)语言限制,人类无法用语言精确描述所有的思考,就算思考也难以描述,就算能够描述也难以理解。哲学家们越是深入,哲学著作就离人们越远,就越少人会读(试试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吧)。


3)理性限制,到目前为止人类发明的思维方法也就是逻辑推理与分类归纳两种而已。逻辑推理只能在数量有限的条件下才可能得出有效的结论,分类归纳则是将无限的情况整理成为可供分析的有限几种。


哲学研究的问题范围是极为宽广的。首先要考虑到所有知识经验,其次要考虑到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差异,然后还要将所有的条件和信息编排成严密的推理——这个世界好像不是这样子的。


从几乎无限的信息中,总结提炼知识,可以说,深入的哲学思考需要远远超出普通人愿意承担和能够承担的范畴。但人的好奇心总是驱动人们深入丛林,凭借有限的观察也能得到虽不精确却大致不错的结论,是每个人都会做的事情。有些人类中的天才有本事从几乎无限的背景中直接找到确定的规律,比如欧拉、爱因斯坦、福布斯.纳什。


不过,既然凡人并不具备超人的能力,也不需要洞悉整个世界。我们的使命只是把自己‘那一堆碎片’熔炼成为一个整体。或者,任由‘那一堆碎片’引领我们的未来。——我并不真的认为‘熔炼’就比‘碎片’好,只是我的语言能力限制了我的表达。


顺便提一下黑格尔,他是“哲学家跑得太远”的典型例证。当他完成了哲学思考,就宣布“历史即将终结”,以后的世界不会再有什么意外,一切都将按照规律运行(基本上是他总结的规律)。现在我们知道在黑格尔以后的200年,世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可能超过了此前人类进化20万年的所有积累。作为马克思所跟从的宗师,鸡国人对黑格尔并不陌生,但很少有人能读得懂黑格尔的书,因为太复杂了。马克思从中黑格尔的思想中提炼出矛盾论和辩证法,我们几乎每个人都学过,能理解、善于运用。这导致了很多问题,以后再说。


实用哲学


实际上,哲学家一直在与普通人争夺词语,也就是争夺话语权。如果不用普通的词汇,像科学那样定义很多特殊的词汇(大名鼎鼎的维特根斯坦就这样干过),哲学思考就会变得更困难,更不要说让普通人明白了。比如哲学上xx主义经常是专有名字,不知道确切的指代就无法准确使用,进而造成误解。比如,实用主义pragmatic,现在如果有人说“我的哲学就是实用主义“,那他的意思多半不是指‘将言语和思想视为预测,解决问题和行动的工具和装置,并拒绝思想的功能是描述,代表或反映现实的想法’,而是指“凡事皆以现状和结果为准的原则”。


试想如果“哲学”这个词仅仅代表一个人看问题的方式和行动的原则,那么或许每个人都会高高兴兴地说“我的哲学”是这样的,“我的主义”是这样的……不过,这样一来哲学恐怕也就变成了泥潭。毕竟普通人仅仅愿意和能够承担少量精力来思考问题,那么不能理解接受外部的客观“哲学”,便是必然的结果。如果要有什么改善,那哲学家们责无旁贷。


社会是演化形成的,并不是少数人的定义。既然哲学是x学已经是一个现实,想让每个人很快都改变这个词的用法,恐怕是不太实际的。不过,我相信现在的问题恐怕更多地是如何让哲学更贴近人,而不是要求人贴近哲学。


换句话说,哲学应该想办法建立自己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比如说,将哲学学术的分歧总结成为在特定情况下的选择,或者,像做外卖全家桶一样,将哲学观念总结成为人们方便使用的形式,而不是强迫人们使用并不熟悉的词语和概念。举几个例子:


1)让出给各种主义ism给普通人使用,比如批判主义应该就是指凡事采取反对甚至挑刺的态度;自由主义就是指个人自由至上,不受约束;实用主义就是指现状和效果为先的原则。至于哲学家们完全可以使用更复杂的词汇去指代那些更具体的哲学派别(反正哲学家不怕麻烦),比如将哲学上的实用主义pragmatic,称为皮尔士詹姆士主义,把自由主义称为吉本洛克主义,等等。


2)把各种哲学态度总结成实用手册,供普通人快速查阅,就像默沙东医疗指南,或者是赤脚医生手册那样。比如关于婚姻和爱情,哲学上的思考会导致那几种选择,这些选择会与哪些条件和意志相关。还可以建立哲学观念速查百科全书,让人们可以快速地检查自己的哲学方法到底与哪些曾经的哲学思想相同相似。这样人们就可以顺藤摸瓜,不比通读所有的哲学著作,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去丰富自己的思考。医学能够做得到,哲学就应该能做得到。


3)建立哲学基金和公共咨询系统,既然许多人有兴趣研究哲学,认同哲学,那么哲学家们就应该能够募集得到所需的资金,去建立一个普惠的哲学系统,让人们能够从中受益。实际上,基督教就是通过布道讲解与忏悔咨询遍及全球的。只有进入人们的生活,死哲学才能慢慢地变成了活哲学。


4)回答一些更基本的问题,比如,那些哲学道理如果不知道就会吃亏,开始哲学思考的时候,经常容易犯的错误,迄今为止最为人所公认的哲学原理,那些哲学思想已经臭名昭著了,基督教的哲学原理,佛道儒中有哪些内容是可以通过哲学思索来发现的,等等。


在我看来,这是哲学家更应该去努力做的工作。


总之,哲学应该从艰深的“x学”走出来,要不然就不配被称为“知识之知识,规律之规律”——且慢,这个结论可能只是是一种颇为妄自尊大的偏见。那些真正的哲学家所做的事情,我可能真的还没有明白。还是慢下断言为妙。


TUBM


2022年7月6日,上海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否定知识和质疑信仰

一切知识皆始于好奇,然后在质疑中得到提炼,直到超出认知的边界,而信仰还在边界之外。 我如何相信1+1=2,与我如何相信E=mc^2,是两种类型的问题。前者我可以亲自体验、验证,后者则只能选择信还是不信。 我怎么相信无法理解的事情是真的?我怎么知道谁说的是对?好奇让人得到第一...

 
 
 
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

李敖在1979年在一篇文章里说,日本人所说的“和魂洋才”,只不过是日本版的“中体西用”,“选了船坚炮利,丢了良法美意;选了帝国主义,丢了民主基础”,把西方当作“百货公司”,只要好的,不要坏的。“这样的日本!这样笨,还要做强盗!”——李敖的批评很精彩,很有道理,所以这篇文章被...

 
 
 
给皇帝改个爹,如何?

所谓大礼议,是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奇事、怪事,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皇帝和百官议事,双方意见不一,于是皇帝命令取消四品以上官员的俸禄,四品以下则拉出去杖责,被拖出去的官员有200多位,当场打死了16位。...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