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This site has a limited size of 500M, that means over 1 million books in pure text, or just 15 mobile phone images. That's the reasaon I encourage zero image unless REALLY necessary.

For image-favouved users, find Sola-soli Youtube Channel, which is yet implemented. Will be soon.

本站无图,除非绝对必要。

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

  • 作家相片: Jeril
    Jeril
  • 2023年12月4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李敖在1979年在一篇文章里说,日本人所说的“和魂洋才”,只不过是日本版的“中体西用”,“选了船坚炮利,丢了良法美意;选了帝国主义,丢了民主基础”,把西方当作“百货公司”,只要好的,不要坏的。“这样的日本!这样笨,还要做强盗!”——李敖的批评很精彩,很有道理,所以这篇文章被广泛转载,直到今天仍然有人记得。


不过,李敖在那个时候说日本“这样笨”,其实主要是指桑骂槐,针对的是国民党。1979年,台湾主动与美国中断外交关系,蒋经国在国民党代会上宣布“三民主义统一中国”。12月的台湾,发生了美丽岛事件。79年台湾人均GDP只有1943美元,妥妥的穷国,就这样还要“镇压民众”、“统一中国”,岂不是妥妥的“笨强盗”。


李敖对日本的批评也只有一半是对的,至少在民主基础这一点,日本人的认识一直遥遥领领先于整个亚洲以及绝大多数欧美洲国家。从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算起到1979年,日本实施选举制度已经有90年了。二战失败以后,日本在麦克阿瑟监督下强制进行了的宪法改造,1946年就重新开始选举,众议员、参议院、首相,全部由选举产生。到1979日本GDP已经超过1万亿,稳居世界第二,已经是一个“富强而民主的国家”。同年7月,Sony公司发布第一支Walkman,随即风靡全球。


至于“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看上去确实像是同一个说法的两个版本。李敖在文章中表达的对“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的理解和当下许多人的理解是一样的。不过,却不尽然,“魂才”和“体用”的意思实际上差异很大——这一类著名的历史短语,绝不会“大而化之”,绝不会“大致上相似”、“差不多就行了”。


日本与中国在近代史上经历相似的屈辱,从相似的起点开始被动地接受转变和改造。但是实际上,中国和日本的差距始终相当大,看上去差不多的口号,意思中却有着无法兼容的分歧。再加上后来各自经历的成功失败,日本和中国终于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虽然现在经济和科技水平上,中国已经追上甚至超越了日本,可是在思想上并没有在互相接近。


对于中日之间的差异,中国人通常不以为意,一方面是许多人对日本所抱有的成见,不喜欢就不想去了解。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中国人有一种普遍的观念:天下的道理和人都是差不多的,所谓“道法自然”,“万变不离其宗”,所以没必要看得太细,没必要了解太多。管你欧美日韩,终归都是人,说句不好听的,就是“天下乌鸦一般黑”——我时不时就会遇到以这句话结束一切讨论的情况。不过,依我看这种观念本身就阻止了得到任何不同结论的可能。既然一切都没有区别,那么选择也是没有意义的,想法也就与知识和事实无关了。


比如“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看上去差不多,却是不可能互相替换的,也就是说,日本人才会想出来“魂才说”,中国人只能是“体用说”,最大的一个原因是人们经常忽略了中日之间的一个最大差别:日本只有一个民族,和族、和人,而中国至少有两个,满族、汉族、满人、汉人。日本人将国家、民族、个人视为同一个身体,同一个灵魂,比中国人要容易得多。


从日本这边来说,”和魂洋才“这句口号在日本的过去和现在都没有多么重要。实际上,早在1804年,幕府和寺子屋在全国各地开办了二十多所学校,教授西洋知识,当时日本人主要是通过荷兰人得到了大量的西洋知识,包括医学、数学、和器具制造等。荷兰是唯一被准许进出日本、在日本从事贸易的西洋人。1853年以后,日本就开始大量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并大量雇佣外国人担任专家顾问。这样,1933年前后由日本著名思想家佐久间象山提出的”和魂英才“更接近于在过渡时期的一种需要讨论和争论的通识,大致上相当于我们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得都对,也无需多说。


体和用,魂和才,对日本人来说并不是互相对立的事情。只要是有用的事情,日本人就会去学,就像福泽谕吉所说的,“所谓学问,并不限于能识难字,能读难懂的古文,能咏和歌和做诗等不切人世实际的学问。这类学问虽然也能给人们以精神安慰,并且也有些益处,但是并不象古来世上儒学家和日本国学家们所说的那样贵。”“只要真理所在,就是对非洲的黑人也要畏服,本诸人道,对英美的军舰也不应有所畏惧。”


清朝在办学和派留学生这两件事情上比日本人晚了70~100年。清朝第一次派遣留学生是1870年,到1881年全部留学生都被召回了。而开始建立教授西洋知识的学堂则要到1895年前后,自强学堂、天津中西学堂、南洋公学等等——只有个别基督教中学和大学建立的时间,比这个时间略早。70~100年——这可是整整四代人的差距!从这个角度来看,甲午海战中日本获胜似乎不是什么太了不起的事情。


从中国这边来说,问题就复杂的多了。“中体西用”口号,人们通常认为是张之洞提出来的,其实并不尽然。早在魏源1846年完成的《海国图志》就已经提出了“师夷之长技”,到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里论述“中体西用”之前,这个口号有许多种大同小异的变体,比如:中本西辅(冯桂芬)、中本西末(左宗棠)、中道西器(郑观应)、中道西艺……这么多不同的说法,背后还有很多种不同的救国图强策略,比如“坚船利炮”(林则徐)、“振兴商务”(李鸿章)、“修政事、求贤才”(曾国藩)、“借法自强“(王韬)、“以西学化为中学”(郑观应)、“勤修政教”(薛福成)……


可以说,从1846~1898年这54年中,中国人一直在纠结一个问题:应该用什么姿势、什么态度去学西洋知识?最终,张之洞拿出了“体用之说”,才算是一锤定音——有时候,本辅可以转换,本末也能倒置,可使身体总不能颠倒过来吧。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什么叫“中学”,儒家纲常是也,这才是不能颠倒的体,当然是指国体、政体。在当时“两个民族”的情况下,国体、政体最大的前提就是“满族统治汉族”,这个原则根本不容讨论。张之洞在解释中体西用的时候,第一条最重要的理由就是“三纲五伦:”“三纲”为“五伦之要,百行之原,相传数千年更无异义,圣人所以为圣人,中国所以为中国,实在于此”。张之洞同时指责维新派“于泰西政治、学术、风俗之善者懵然不知,知亦不学,独援其秕政敝俗,欲尽弃吾教吾政以从之……有公然创废三纲之议者,其意欲举世放恣黩乱而后快,怵心骇耳无过于斯!”


现在回看洋务运动的口号、思想、策略,几乎全都是汉族官员提出来的。他们若是没有首先解决姿势、态度的问题,随时都有可能被戴上一顶“谋反篡逆”、“反满夺权”的帽子,然后说不定人头落地。他们无法提出“魂才论”,因为他们绝不能说“华魂”、“汉魂”,“满魂”,也不能说“洋才”,因为用人绝不是唯才是举那么简单,而是要深谋远虑,既有华夷之辨、也有满汉之分。


体用说里没法说得太明的话就在于此。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百日维新,也没有敢从体用说开刀。1896年,梁启超在代总理衙门起草《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提出“会通中西”的原则:“采西人之意,行中国之法;采西人之法,行中国之意。”“近年各省所设学堂,虽名为中西兼习,实则有西而无中,且有西文而无西学,盖由两者之学未能贯通……“即便如此委婉曲折,也还是不能见容。潦草的百日维新潦草地失败了,随后就是打着“扶清灭洋“口号的义和团运动,拆毁铁路、焚烧车站、攻击教堂、杀死基督徒……从义和团这件事可以说,张之洞的“体用说”在很大程度上也符合民情、民心的。


然而,什么是体,什么是用,似乎在今天仍然是个问题。到底要坚持什么,到底要向西方学什么,无论是在网络上、媒体上、还是政府的政策讨论中,依然是争论不休。如今不存在一个民族统治另外一个民族的情况,然而,坚持中国特色,五不搞、七不讲,看上去似曾相识,与当年的体用说异曲同工。有点说不通的是,如今的国体政体与满清天差地别了,然而,不管谁统治,统治本身是不容许讨论的,体用原则几乎一点也没有改变


为什么”体“总是显得那么神圣呢?如果说这其中不变的是传统儒家道家思想,那么现在的中国应该是一个儒法传统的政教合一国家才对。有人说中国现在早已不是儒家传统,而是实用主义加功利主义,我看也不尽然,在体用问题上,中国人似乎从来不算经济账。


首先,满清甲午战争失败向日本赔款2.3亿量白银,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失败。在近代文明起跑的时候思想意识本来已经落后了四代人,然后启动发展的本金又亏了一笔巨款,打个比喻,这就好像股市200点的时候,把仅有的存款拿去还了债,那么后来没有发财,而是穷困潦倒,真是毫不意外。


其次,二战以后,从46年到79年,30余年时间日本就重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达到9103美元。而同一时间的台湾只有1943美元。要等到1987年2月,蒋经国决定解严与开放政治团体活动,推动民主法治之进程,台湾的经济才算是真正进入了无限上升通道。


那么,坚持政治斗争的大陆如何呢?1979年人均GDP仅有183美元,邓小平主张“实事求是”、“黑猫白猫”,才算是扭转了局面,中国经济终于开始增长了。然而实际上,邓小平同时要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并不能说摆脱了“中体西用”,改成了“汉魂洋才”。


从经济的角度,功利主义的考量是:中学为体到底值多少钱,才是划算的?显然这个问题在过去早有答案:无论多少钱都是值得的。


以后是不是要一直坚持这个答案呢?




2023年12月3日,上海。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否定知识和质疑信仰

一切知识皆始于好奇,然后在质疑中得到提炼,直到超出认知的边界,而信仰还在边界之外。 我如何相信1+1=2,与我如何相信E=mc^2,是两种类型的问题。前者我可以亲自体验、验证,后者则只能选择信还是不信。 我怎么相信无法理解的事情是真的?我怎么知道谁说的是对?好奇让人得到第一...

 
 
 
给皇帝改个爹,如何?

所谓大礼议,是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奇事、怪事,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皇帝和百官议事,双方意见不一,于是皇帝命令取消四品以上官员的俸禄,四品以下则拉出去杖责,被拖出去的官员有200多位,当场打死了16位。...

 
 
 
《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与《西洋事情》

对中国人来说,《海国图志》是大名鼎鼎的名著,“师夷之长以制夷”即是作者魏源首次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虽然不是魏源所提出来的,却是深受《海国图志》的影响。这两句话至今仍然是许多中国人秉承不易的理念。《瀛寰志略》则是同时期的另一部名著,记述整个世界的地理人文和政治状况,作...

 
 
 

コメン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