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类思考及其他
- Jeril
- 2022年8月1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关于我自己、关于我生活的自然环境、关于我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人想要知道的和所能思考的所有问题,就是这么多。
苏格拉底用一句话来总结他的思考: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当然这是一个夸张的修辞,每个人都知道点什么包括白痴。苏格拉底的意思是观察思考以后,唯一能确定的事情,是他所知甚少,相当于一无所知。
后世确有一派人相信一无所知,并且反对其他人认为自己知道一些事情。这派人的鼻祖就是苏格拉底的最忠实追随者柏拉图。这一派人中既有哲学家也有宗教先知,也有电影《楚门的世界》的导演。他们怀疑一切都不是真实的,认为人根本不可能了解真相。他们也被统称为怀疑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中,只要是主张人不能正确认识世界或者这个世界是神来创造或主宰的,大致上被统称为唯心主义,基本上宗教都被包括在其中。但其实有些宗教是不应该(至少不绝对)被称为唯心主义的,比如基督教、耆那教。
现代人普遍是唯物的,主要是因为科学告诉人很多事,太多事,以至于科学可以提供所有问题的答案。有些问题虽然现在仍不可解,但假以时日,都会经过科学而找到答案。
用我自己的理解,唯物的意思就是相信问题有确定的答案,然后我基于确定的答案来做事情。所有人都只能基于自己知道的事情来做事,这里有些微妙的区别。唯物是指相信那个知道的事情是‘客观的’,也就是说不依赖于人或者其他主体的观察,从任何角度看都是一样的。显然‘客观’也是相对的,比如猫狗和有些人无法分辨红绿。不过,人们默认‘不客观’是问题、是缺陷、不正常,称他们是‘色盲’。
在科学出现以前,做这种区分是不可能的。所有的知识混在一起,称为哲学。人既然不可能脱离自然脱离社群而生活,那么分开来思考也是没什么意思的。
人、自然、社会很难区分开,所有的问题都是互相关联的。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完全确定的事情,沧海桑田,看上去永恒的日月星辰也会时不时地消失不见或是掉下来。人们无法理解太多的事情,但是能够感觉到力量。在现在称为科学规律的东西,在以前可以称为神——一种拟人的主体。但是人们不能知道到底是什么,无法描述,无法理解。
道可道,非常道。不可说,说皆是错。以古圣先贤的绝顶智慧,思考的结果也就只能归结于此。但人还是要生活,还是要依靠智慧,就算一切皆‘不可知’也要生活下去。古代哲学和宗教试图基于这种混沌的状态,提出一些靠得住的生活智慧,以供普通人参考。在古代,思考只能是很有限的人有能力、有条件做的事情,少数人去思考,其他人跟随,这与迁徙的角马很相似。
直到很晚近的现代,哲学家们才意识到哲学问题是在总体的角度上观察思考的。对于普通人来说,哲学和科学知道的和能解决的问题,我不一定知道,甚至不知道科学和哲学能够解决哪些问题,这种情况在当下还是没有任何不同。我要生活下去,还要想生活得尽量好。有些问题科学和哲学都不能解答,难道要我按下暂停键等到有答案再继续生活吗,显然不可能。
所以,解决不了的问题要简化,不管哲学家怎么做,普通人就的这样。我不知道世界从何而来,是按照什么规律运行的,但我还是可以考虑怎么利用身边的条件,过好自己的生活。再退一步,就算我也搞不清身边有什么条件可以利用,至少我还可以跟别人比一比,想一想怎么过的跟别人一样好,或者更好。
简化版的问题有两种类型的答案:一跟随,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别人怎么说我就怎么听;二博弈,只要我过的比你好。
跟随是更容易的,这个世界从来都不缺愿意教导别人的先知。宗教诞生于很久远的年代,一直在引领着矇昧的人类。不过宗教也是含糊且充满错误的,跟随了错误的指引也要承担代价。
但凡比其他人稍微聪明一些、有力一些,就不会看不到第二条路。有一种鸟,最先孵出来的幼鸟通常也是最强壮的,会把其他的幼鸟挤出去摔死,对此亲鸟并不干预,有本事赢得竞争,当然是最优秀的后代。
三类及超越三类思考,发展成为各式各样的哲学思想。那些从正面理解阐述的是正的哲学,开宗立派,解释什么是什么,总要以某个目标,用知识和经验来建立假设和分析,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而负的哲学则是通过否定来表达不支持,往往体现成为散乱的主张。
关于自我的哲学是从个体的角度来看人的,将人的心理和心灵当成最重要甚至唯一的研究对象,希望提供能够令人平静或者超脱的智慧。自然和社会在这一类的哲学中是较为次要的周边条件,各种自然和社会现实的差别,对于个人来说只是条件的不同,并不重要。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佛教,尤其是小乘佛教,目标就是个人心灵的解脱。大乘佛教才会有‘度他人’的想法和主张。
关于自然的哲学,那主要就是自然科学,人的意志在这里完全不发挥作用。耆那教将自然和其他生命看得于自己一样重要,下床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地上没有蚂蚁,甚至要随时带着口罩以免无意之中杀生。
关于社会的哲学,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启蒙政治哲学,以及鸡国传统的法家思想。人的意义和目标都要放在社会中考察才是有意义的,两者必须高度的协调。这一类的哲学对自然相对没有那么重视,因为自然并没有意志和选择。
至于超自然其实就没有哲学了,通常称之为迷信思想,主要对研究对象是理解和掌握超自然的力量和规律,或者实现肉体超越。
成熟的哲学体系是一定会包括三类加超越的思考的,但仍然有各自的重点。比如儒家思想,是由己及人,对自我和对社会对要求是一贯的。但儒家基本上不关注自然,虽然讲格物致知,但从来不会花费精力去真正格物,这里面的基本假设是格物与否,与如何做人基本上无关。再比如基督教,对三类皆有明确的阐述,但到了基督教神学,上帝实际上已经是可以与‘自然规律’或者‘所有的未知‘等价的概念了。基督教新教实际上是’没有超自然‘的宗教。
这里展现的分类只是理解哲学的一种方法,不是科学的哲学分类,并且带有我个人的判断和倾向。比如乌托邦,在我看来,尽管各种乌托邦都是为了反压制反迫害而生,但所有的乌托邦实际上最终呈现出来的是只有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如现实这样多姿多彩。不信你们可以举例来反驳我。
关心程度 | 自我 | 自然 | 社会 | 超自然 |
唯一 | 灵修、修道、小乘佛教、瑜伽 | 科学 | 功利主义、凯恩斯经济学、法家思想 | 巫术、修仙 |
非常重要 | 心理学、易经、存在主义、大乘佛教、儒家、康德、美国实用主义 | 耆那教、科学主义 | 政治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奥派经济学、社会心理学、马克思主义 | 印度教、道教、占卜、星象、降临派 |
不重要 | 集权主义、社会主义 | 儒家 | 自由主义,自由市场、墨家思想 | 基督教神学 |
否定、无关心 | 乌托邦 | 享乐主义、物质主义 | 极端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杨朱 | 唯物主义 |
我是一个贪多的人,我的思想当然是基于对所有三类和超越的涉猎。我可以试着稍稍按照上面这种方法描述一下:
我对社会的关注可能多过对我自己的审视,习惯于将个体放在更大的群体中去审视,喜欢思考人与人、人与环境的问题,因此,我对黄色的标注的哲学更感兴趣。
我对那些纯粹关注自己的思想只有很少、很片面的认识。我只能模糊地理解在那个方向是会是什么样的一种修习过程,但我认为自己没有任何优点去完成那样的修习。
对于唯物主义我持有比较否定的看法,因为我相信尽管世界是唯物的,但人的认识做不到完全唯物,而是无时无刻不受到主观的影响操纵,并且这种操纵的主体就是个人,操纵的方式就是个性。
我对自然知识的了解掌握超过大多数人,并且我持续地依赖寻找可靠的知识来解释现实。对于完全超自然的学问缺乏兴趣,但某些科学延伸造成的幻想除外。
总的来说,我的思想比较集中于自我和社会,不欣赏极端的观点和超自然的观点。
在我的观察中,大部分人与我既相似又不同。很多人主要关心的是自己,不会将自然和社会置于自己之上。因此,对大部分人来说,心理学、易经、存在主义、大乘佛教、儒家、康德、美国实用主义,这些哲学会更具吸引力。
哲学大致上就是这样一个自助餐,人取所需,或者每样都试一试,就像少年派。
TUBM
2022年8月2日,上海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