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更好的哲学
- Jeril
- 2022年7月8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已更新:2022年8月1日
希腊人发明一个重要的哲学词现在颇为时髦:逻格斯,logos,意思是万物的规律,后来发展成英语的logic逻辑。逻格斯的意思基本上相当于中文中的‘道’。不过,逻格斯还有谈话、演说的意思,所以是可以说出来的。圣经里也有这个词,不过翻译成中文的‘话’、’圣言‘、’道‘,就看不出来是逻格斯了。在鸡国文化中,通常道不可说,可说的是理。
然而,理在中文中通常是指人的道理。理更多地是指主观认知,而不是像科学公式那样的客观规律。程朱理学最后演化成了心学,‘心外无理’。中文的’理‘更接近理性的意思,对应的英文是reason——这个词的祖宗也是逻格斯,经过拉丁文ratio变化而来。
印度也有类似逻格斯这个词,达摩dharma,梵语比希腊语更早,不过很少被现代文化吸收。另外,古波斯、古埃及都有类似的词。可见,追求普遍的规律,是人类普遍的追求。从这个角度看,所有的崇拜都是对道理的追求,达到能够表述的程度,在希腊语就叫做逻格斯。
那逻格斯地内容是什么呢?虽然希腊人说了很多,但似乎还没有达到‘万物的规律’的程度。所有文化都没有做到把‘至道’变成逻格斯。只能说,人们会服从于某种东西。这个‘至道’始终是个抽象的概念,有点像全知全能的上帝,没有具体的形状,只能做‘负的描述’,只能说不是什么,而不能说是什么。冯友兰说,中国的哲学是‘负的哲学’,就是这个意思。
哲学擅长的是’描述可以描述的道理’。不可描述的东西属于’超越自然‘,就像黑洞或者外星人,人们无法直接观测,只能从零星的观察来猜测。进入‘超越界’是宗教的特权,孔子说‘存而不论’,就是拒绝评论超越现实的神仙鬼怪,因此,儒家通常不被承认是宗教。
问服不问道
如果问题是人会服从于什么,那就要要容易一些,大致上三件事:力量、情感、理性。
1)人最容易服从于力量。绝对的力量,始终是人的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奥利匹克精神就代表着力量。力量可以用于征服,可以使人服从。部落、王国、国家、民族,代表着更大的力量,需要有力量才能存在。现代社会的秩序的维护,在根本上还是靠力量。法律和一切社会规则,最终都是靠警察、军队这样的暴力机构维持的。
暴力是非常可怕的破坏性力量,在暴力面前,情感和理性的力量往往不值一提。暴力并不只是纯粹的物理暴力,暴力哲学的主要内容就是运用暴力的方式,比如说威慑、管制。《孙子兵法》实际上是一本关于‘如何最经济地使用战争手段’的书,而不是排兵布阵。《君王论》则是在说当垄断暴力的时候,一个君王可以怎样做——说实话,比起鸡国的法家思想的极致,马基雅维利很温和、很浅薄。
但暴力却不是全部。因为暴力虽然用来建立组织和维护秩序很有效,却很难用于创造财富。近代历史证明了,科学才是更伟大的创造力量(虽然也造成破坏)。而科学来源于理性。理性则来源于智力,与暴力相对,是人类与动物相区别的关键。
2)鸡国人讲‘宁斗智不斗力’,因为智力的成本更小,可能造成的破坏更小。在许多情况下,智力是比暴力更经济的手段。要想令人服从,必须要言之成理。靠着道理,人类才可以社会化生活,取得共同的繁荣和幸福,否则得像野兽那样,以爪和牙彼此相向。
理性是创造力的源泉。现代化的发展是人类理性的成长。有了足够的知识和共同认可的道理,人们就可以运用理性来合作创造,这是世界可以走向现代的核心力量。而在古代,人们只有靠感情互相联系成一个群体。如果在群体之间既没有想通的感情,又没有共同的知识和道理,只好用暴力互相征服。可以说,人类的哲学是从感情哲学开始,发展到暴力哲学,最终走向理性哲学。
3)理性和暴力还不是全部,还有感情、情绪。讲不通道理,还可以‘晓之以情’。感情使人们获得更普遍的共识,而且非常快,非常有效。为了爱可以付出一切,为了恨也可以毁灭一切。I have a dream... 我不太明白那个梦到底是什么,这份感情诉求真能打动人心。但有时候感情又是很难理解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尽管我同情你的处境,并不代表我就应该送钱给你,毕竟这一切都是你自找的……
理性,不绝对
曾经哲学仅仅是指理性而言的。逻格斯,相当于能够讲得出的道理。实际上,人的理性思维是基于完全基于语言的,如果没有语言就没有思想。但并不代表人就无法行动,因为还有潜意识和本能。
弗洛伊德的发现是颠覆性的,颠覆了从笛卡尔以来所建立的理性宗教,西方人几乎认为理性就是未来,就是一切。即便是无法完全抛开动物性本能,至少也应该尽可能收敛约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许多努力。除了哥白尼、牛顿等一大票了不起的科学家,还有一大票大名鼎鼎的启蒙哲学家,还有百科全书运动,精致语言运动,等等。文明人的特征就是能够充分运用理性,能够克制感性,不冲动、不暴力。我们现在还能够从英国文化中看到理性主义的特征。
但是理性主义最终搞得过了头,并且有很多难题无法解决:首先必须将未开化的民族定义为‘非人’,或者‘人形动物’,否则完全无法以理性处置;其次还要不文明的手段征服那些无法理喻的异教文明;第三即便上述两项都能完成,理性本身也不完善,人的脑子也常常不太够用。
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批判力批判》)是划时代的巨著,完全是依理性而成,深奥无比。依我简单粗糙的看法,主要意思就是这么三条:a)人类无法离开感官来认识世界,‘人为自然立法’。;b)人本身才是目的,不是手段。道德高于一切个人意志。;c)审美、自由来源于人的感性和理性。
到了黑格尔,“太阳底下不再有新鲜事”,用理性就可以预言‘历史的终结’。甚至连上帝也将失去自由,因为上帝也要受理性的约束。这样一来,人们倒是反倒是看清楚了:绝对理性的世界显然不符合现实,理性连上帝都能强制,那基本上是深渊。
其实用常识理解可能更容易(虽然不够严谨),人无法实现绝对理性,绝对理性也很无聊。《星际迷航》中塑造了vulcan星人,《生活大爆炸》中塑造了Shelton,都是绝顶聪明,奉行绝对理性,但在现实中却格格不入的典型。
哲学的使命
哲学在当今仍然是混合物,暴力、情感、理性,三者缺一不可,可能永远也不会称为纯粹理性的哲学。 我期望更好的哲学现在正在某位未来了不起的哲学家的酝酿之中。不过在此等美事发生以前,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哲学还要自己去熔炼打造。
鸡国人爱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如果还不行)绳之以法’。‘情理法’并不是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任意选择的手段,而是相辅相成,不然就成了毫无诚意的巧取豪夺。合情不合理、合理不合法、法不容情,这些都应该是特殊情况下的特例。
更好的哲学应该能够‘向下兼容’。人类有动物本能、感情丰富、有理性,装得下全部,才是好的哲学。但现实可能是相去甚远:别说兼容,一样也没搞清楚呢。许多问题不进没进步,还倒回古希腊人那里去了。比如刚才提到的康德关于‘人认识世界无法离开感官’,这本来就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主张。
不过,2000多年过去,人类的理性确实也大大地进步了。现在能够像古希腊人那样口若悬河谈哲学的人,可谓过江之鲫。用理性来解决问题,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信仰和普遍的规则。兜兜转转,螺旋上升的趋势还是挺明显的。
然而,好的哲学似乎还没有从地平线下升起,暴力仍然是最终的仲裁者。二战以后发生了大约250次战争,以今年的形势来看,不管是国与国还是人与人,暴力仍然是不可放弃的哲学,悲观地说,新的世界大战似乎也并不是不可能。 在暴力的威胁下,在情感的诱惑下,想好好思考,实在是难上加难。
大体上,我还是乐观的。虽然绝对理性有严重缺陷,绝对暴力、绝对感情,也不会有什么更好的结果。人类文明的积累已经有10万年了,有些路走过了,就不会再回头。 或者世事难料,能源耗尽、彗星撞击,但只要人类文明终有重新启动的时候,总有一天就又会来的现在这个时候。 TUBM
7月11日,上海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