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还挺重要的
- Jeril
- 2023年11月2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口语中,人道主义通常只用在紧急迫切的情况下,比如向灾难中的人们无条件提供生存资料。
人的同情心在面对同类最悲惨的处境时,最容易被激发。所以,人道主义往往与最差、最基本、最悲惨的境遇联系起来。如果人们并没有面对危机,生活安定而优越,无衣食之忧,几乎没有人会觉得这里有人道主义相关的问题。
可见,人道主义这个词虽然可以包含很多内容,哪些重要,哪些次要,还是有顺序的。
儒家讲的人道与人道主义基本上是一个意思,比口语中的人道主义要层次更高,更立体丰富。有天道地道、也有人道,人道就是关于人有什么道理,做人有什么道理。《礼记。大传》“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仁爱、忠孝、大同、小康,所有这些美好的事物都是建立在人能够好好地生活,简单来说,正常人过正常人的日子,老人孩子有人养有人管,这就是好生活,好生活是一切的基础,当然也应该是人道的基础。
那好生活中最重要的元素和标志是什么呢?儒家提炼成一个字“亲”,既是动词又是名词,可以组成一个词“亲亲”,《礼记。大传》“是故,人道亲亲也。”从“亲亲”出发,再扩展成四个字“亲亲尊尊”,六个字“亲亲尊尊长长”。《礼记丧服小记》“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这一套推演真真正正是儒家思想的根基和出发点。
儒家虽然没有类似于“有基本尊严的生存”这样的现代表述,但意思是清楚的。只要做到了亲亲尊尊,那么就不会出现连基本生存尊严也无法保障的事情,这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不言自明”的思想方法在东方文化中是很常见的,比如墨子逻辑就不需要大前提,因为大前提“不言而喻”。
不言而喻、不言自明经常会出问题,一不注意就变成了something else。比如人道这个词,本来是说人的基本道理,后来就变了。所以墨辨是一套不成功的逻辑,现在已经没有人会去学习使用了。
人道这个词一开始是讲的亲亲尊尊,后来就不全是了。从哪里开始变的呢?当然是孔子。《礼记哀公问》“孔子侍坐於哀公,哀公曰:「敢问人道谁為大?」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碧臣敢无辞而对?人道,政为大。」——嗯?怎么变成”政为大“了呢,亲亲尊尊男女有别到哪里去了?有尊严的好生活到哪里去了?
我看出有两个问题:1)人道之大亲亲尊尊,孔子现在跟鲁哀公说“政为大”,根据是什么呢?那本书哪位古人说过?2)愀然作色,意思是神态大变,肃然或者面带忧愁,“王有此疑问,乃是天下幸甚!万民百姓幸甚!微臣幸甚啊!”——这景象颇为令人尴尬啊。
人道最大亲亲尊尊,人道政为大,所以,政等于‘亲亲尊尊’。后世道学先生们就是这么干的,政治么,就是搞好仪式,搞好细节,三拜九叩。这倒确实不值得惊讶,现代文明以前各种文明都有类似的东西。可是,人、人道、政治、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儒家总要给出一个说法的。
在《中庸》里子思借助孔子,做了进一步阐述。”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这段和《礼记》中那一段很可能讲的是同一次哀公问政,因为都同时谈到了,人、人道、政。《礼记》中着重环境、人物,《中庸》则更着重讲清楚道理。
在《中庸》这里,”人道政为大“,变成了”人道敏政“,”为政在人“,意思是基本一致的。”夫政者,蒲卢也。“蒲卢是什么东西,后人已经搞不清了,郑玄说是蜾蠃,朱熹说是芦苇,还有人说是葫芦。但我们可以肯定不是人。这个比喻是在讲修身修道的必要性。为政在人,一定要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这番话看上去并没有什么错误,不过,我看到这里正是分歧开始的地方。人道到底追求有尊严好好地生活呢?还是说追求政治才是更基本的人道属性呢?如果是前者,那么人道应该是光明的,像天道地道那样博大宏伟,无穷无尽;如果是后者,那就不好说了。
人亡政息这四个字,曾经是用来比喻官员的政策随着人的离去而消亡了。后来人们理解了,在《礼记》中的原意应该是个比喻,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用现代话语来讲,只要有人就有政治,人天生就是讲政治的。然而,讲政治的话,一个人能不能好好活着,能不能有尊严地活着,就看实力和运气了。
这岂不是完全变味了吗?先是说人道最重要是亲亲尊尊,有尊严的好日子不用提,自然是要的;然后说人道敏政,治天下必由人道开始,亲亲尊尊也就不提了,自然是要的;再说到人存政举人亡政息,只要有人就有政治,那么好日子就要看好政治了。那人道、亲亲尊尊、有尊严的好日子就都要打问号啦。所以说,底线是降到了“要活着”,倒是刚好符合现代口语中人道主义的语境:只有到了快要活不下去,才会想起有人道这两个字。
什么是尊严?什么是有尊严地活着?人道包括尊严吗?包括哪些尊严呢?——这些问题儒家是没有正面回答的,而是给出了三条门槛:起步的门槛是亲亲尊尊,不懂这个道理就不是人,是蛮夷,是反犬旁;晋级的门槛是君子,君子有道德,知书达理,懂得自强不息,而不是自甘堕落,光明宏大的人道是天行健的君子观;最高级的门槛是士大夫,所谓功名见官不用下跪,上公堂不用先打板子再说话,这里才是现实尊严的起点。
对门槛之下下百姓来说,亲亲尊尊是人道愿景也是社会义务,好好活着,就这么简单。对帝王将相来说,人道政为大,管好人最重要,要以人为本。所谓人道主义,是最低最低的底线。这些不同的话是说给不同的人听的。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讲不同的道理,这在别人或许是尴尬,在儒家却是智慧的象征。如果你还在追求一个适用于各种情况的普遍的原则,那么恭喜你,传统文化考试不合格,请尽早补习补考,或者另选故乡。
在现代中国,人道的范围到底有多大,实际上是考验三观的重要问题之一。人道是否包含尊严、价值这些精神方面的标准?一个自由派会回答当然包括,宁可站而死,不肯跪而生;而一个传统派则会回答当然不包括,人首先要活着,人死了一切都没了。
西方常常用来批评中共的人权问题,也可以说是人道标准造成的分歧。人生而自由,每个人都有同等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些论断是不符合儒家传统文化的。用中共官方的话来说,生存权和发展权也是人权。这个论述就是在强调人道的底线,为了生存权、发展权而放弃自由权、自主权,放弃尊严,都是个人政治的一部分。你别说,这个论述还真是成立的,西方人是没有办法驳倒我们的。
不过,没有人来问中国人是不是愿意做交易,是不是真的原意为了生存发展而放弃自由自主,放弃尊严。理论就是嘴炮,西方人不是百分百的理想主义,中共也不是百分百的虚伪。
就我自己而言,我有几个基本的倾向:
人不能不要尊严,越是弱者越需要尊严,强者倒是可以放弃一些。
用尊严换生活,并不像买菜卖菜那么简单,往往既没了尊严,也没了生活。
人不全是政治动物,有些人完全不是政治动物。但懂政治才能掌握权力和资源,才有话语权,儒家是替这些人说话思考的。
总说国家民族危亡没什么意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实际上错了一个字,应该是中国民国,而不是中华民族,民族还有好几亿人呢,安全得很。
所谓好死不如赖活着,要么是对自己的生命价值估计太高,要么就是对尊严和价值理解程度太低。
古代文化是在古代现实下形成的,那个时候少数人是能够蒙住多数人的,现在则完全不行。
综上所列,在我来说,两句话:人道是一定包括尊严和价值属性的,并且不可交易。另一句是:什么是“一定”是智慧,是判断。
2023年11月2日,上海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