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框架——稍微谈一点点方法论
- Jeril
- 2023年3月2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我提出了一个词“泛法家思维”,那就得说清楚,到底包括一些什么内容。然后,用这些内容去和现实情况做个比对,这样才能支持到我发现的认知:外儒内法确实是一个普遍的信仰。
泛法家还是法家,基于前人的知识去总结法家思想的结构,是我想做的第二件事。
但是,如何去总结还是需要小心谨慎一些。我想应该先说明一下我的方法。
我认为,每一种哲学都有自己的思想框架。换句话说,用一种哲学框架结构去分析另一种哲学思想,是一件很容易引起争议的事情。
许多哲学家们,不管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热衷研究一套普遍适用的哲学思想。这种追求就像是爱因斯坦追求宇宙大一统理论,一旦找到了E等于mc平方,所有问题就都解决了。
这显然是过于乐观了,但却并不离谱。因为,像亚里士多德、孔子、康德、马克思,等等等等,都有这种追求。有这种追求的民间哲学家,通常被调侃为大神。大神们在精神上都是值得尊重的,但也基本上仅仅是他们的精神,他们的工作质量才是被调侃的原因。
当然哲学家往往不太容易在现实中找到存在感,尤其是那些追求大一统理论的哲学家。就算他们找到了真理,他们的工作可能会到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才会得到承认。
到目前为止,没有普遍适用的哲学,连统一的分析框架也没有,这就是现实。
比如说,西方哲学的结构大致上包括这样几个层面:
1)形而上学(Metaphysics),讨论的是自然和现实的本质,心灵和身体的关系,以及存在的意义。
2)知识论(Epistemolody),讨论的是知识和经验的获得,什么是真理和事实。
3)道德伦理(Ethics),讨论的是道德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区分善恶,什么是幸福。
4)逻辑(Logic),讨论的是理性
5)政治哲学(Political Philosophy),讨论的是国家,社会关系,以及公平正义。
法家被丢到政治哲学这一类,主要是这个既定的结构导致的。实际上,如果司马谈也按照这个框架来评论诸子百家,那可能会把各家都丢到政治哲学里面去了。因为,诸子百家皆为治,都是在讨论如何治理国家、建立秩序的大事。
但这显然不公平。政治哲学不可能是空中楼阁,必定是与其他问题相联系的。比如道家就讨论了形而上问题,名家就有很多知识论方面的思想,墨家有墨辩逻辑,儒家更是把基点建立于道德伦理方面。
前辈哲学家们做过很多努力,将中国哲学拆解,按照西方哲学的结构来重新组织,尤其是对儒家哲学。但是结果却并不是很清晰,结论不是很明确,以至于现在人们还是不断地去做这种对比尝试。
我其实不太理解,为什么前辈们总是得出很乐观的结论。比如新儒家,甚至从儒家思想里面找到了民主、自由、法治的概念,进而向全世界发起了呼吁:《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1958年。这些显然不太符合现实的结论,似乎是想把整个世界拉回儒家文化的思想框架。
钱穆说,中国人应该对传统文化抱有必要的温情。我明白他的意思,但不太同意他的说法。温情总是有的,爱恨都是情。温还是火,各人可以有各自的态度。至少,关心比冷漠强得多。
与这些“我也有”、“啥都有”的结论对立的,则是充斥网上的尖刻批判,乃至谩骂。其实我看钱穆先生对法家思想并没有什么温情,他的评价颇有些蔑视和贬低的情绪。
所有这些符号式的行为与理解分析比较哲学思想,完全是两回事。
用一种哲学本身的结构去理解,然后再用其他的哲学结构去观察,这样的方法属于比较哲学(comparative philosophy)的范畴。但是比较哲学本身就有很庞大的内容和方法,从比较很容易走进非此即彼的陷阱,我还是先暂且不多谈的好。
相比于儒家思想,法家思想的脉络要清晰得多,各个组成部分要明确得多,前后承袭的逻辑性其实很强。故此,需要的比较方法和比较工具也可以相对简单一些。这是我觉得第二件事可以完成的原因。
具体而言,法家思想基本的框架可以用“法术势”作为模型来概括。应该先用法家自己的模型来理解法家,然后再和其他的思想去做比对,发现法家的优势和弱点,最后与现实对应,产生观点和判断。
方法,实际上还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有进展。既然还没有大一统理论,那点点滴滴的进展才是最值得去努力的。
TUBM
2023年3月2日,上海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