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讲故事的方式
- Jeril
- 2022年7月28日
- 讀畢需時 14 分鐘
已更新:2022年8月1日
都说,做了父母才知父母难。要理解领导,就要学会从领导的角度看问题。那么,要理解上帝岂不是应该作上帝?这么说话按鸡国规矩,要治大不敬的罪,也很容易得罪有些基督徒。
倒也没什么大不了,基督教一直在干的事情,就是去理解上帝——然后挤兑上帝。笛卡尔和莱布尼茨主张的‘第一推动’,是说其实上帝创造了世界,世界就开始自动运行,其他事情不需要他老人家亲自来管,科学由此萌芽。
在古代很少有唯物主义者,因为太多的现象无法理解,无法解释。是科学让人相信世界运行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不需要上帝,也没有其他神可供存身的空间——时间倒是不一定,可能地球有过许多次文明,外星也可能有其他先进得像神一样的文明。但科学还没有解决很多问题,尤其是宇宙起源。
《圣经》的写法是深思熟虑的,却不是现代人喜欢的方式。经过科学教育的人喜欢讲道理,摆证据,不喜欢讲感情,摆资格。但古人不是这样,古人听不懂道理,能听懂的是故事,能明白的是血缘关系,能明白后果是什么。千言万语不如显一次神通,其实直到现在仍然如此。但是上帝除了显示神迹,还有其他的方式。
耶和华说,你们来,我们彼此辩论。(以赛亚书1:18)——我不知道有什么其他的神对人持有这样的态度。为什么辩论可以将罪洗白呢?这很像是苏格拉底。接下来,‘你们若甘心听从,必吃地上的美物。若不听从,反倒悖逆,必被刀剑吞灭。这是耶和华亲口说的。‘(以赛亚1:19,20)这不是赤裸裸的引诱和威胁吗?什么辩论可以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呢?
辩论或是赏罚,两样任你选。如果苏格拉底有神的威力,会不会在讲理以外动用威胁呢?
这样的威逼利诱很像是教导孩子,上帝或者圣经作者在想方设法让读者明白道理。我想,这有点像蒙太奇,不同的场景和内容变幻,都是导演的手法,以使观众能够明白事情。如果我们将圣经当作一部文学作品,去领悟作者的意图,那很多意思或许要容易理解的多。
我自己反复看《圣经》前五卷(摩西五经)得到的理解,上帝(或者作者,后面不再区别)试图建立这样一些认识:
人类是世界最高级的生物,可以在这个世界任意行事;
但人应该去多做‘好事’,少做‘坏事‘;
人应该用智力去分辨什么事好坏善恶,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最终人类会有一个好结局,每个人都会因此而过得好一些。
这些认识似乎没什么特别的, 各个宗教最核心的意思可能只有微小的差别。不过,微小的差别可能造成巨大的思想差异——这一点要从比较才能看出来。
上帝将世界赐予人类,要人信仰,虔诚地按照他的指引过好一生,要为善不为恶。尽管他知道人类这种造物本性中充满邪恶,推诿责任、撒谎、嫉妒、贪婪、偷窃、杀人、自私,等等,应有尽有。但上帝仍然让人自行其是,并不打算操控每个人。末日审判、天堂地狱更像是一种威胁,不一定什么时候才会兑现。上帝在人类成长的过程中,留下了诸多不厌其烦的教导,也经常几百年上千年不来理会人类。这使得人类敬畏上帝,却又有充分的自由去决定自己的人生。于是,产生了自我审视,理解上帝的规则,检讨自己的行为。只要符合上帝的规则,人可以努力去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佛教的六道轮回则像是一台机器,这台轮回机最重要的功能是统计人一生的善恶总和(业karma),然后决定下一次轮回。佛教更强调领悟而非理解,人的智能并不能完全理解因果是如何‘造业’,因而对人来说因果经常呈现出随机性。佛教的信条扬善但并不强调除恶,积极努力的生活则很可能并不是好的因果。人生最高的目标只有通过领悟而解脱轮回。这样看轮回机似乎就是‘上帝’发明出了折磨所有生命的,众生平等不管人还是蚂蚁都一样,所以没有什么特定的意义。
道教则塑造了一个平行存在的仙界,两个世界的时间轴都是不同的。对于凡人来说,能升仙是偶然的机遇。修道是出于自身的愿望而并非必须,不能成仙也能有神通或者至少延年益寿,总之是现实的好处。仙界基本上是不屑于审视凡人的善恶的,只不过有时候不得不承担一些必要的干预责任。因此,道是可修可不修的。
儒家则完全不承认超越的存在,一切都是现实的、世俗的。个人目标就是修齐治平、社会目标就是君臣父子,仁义礼智信就是最高的价值标准,这些都是‘不言自明’,‘不辩自真’的真理。对外在的行为,上级拥有审判权,对于内在的行为,自己对自己去审视。这些看来都很好。但儒家并没有提供清晰完整的细节供每个人修习执行,儒家的修行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根本不可能通过阅读四书五经来充分理解。孔子的儒家是一种倡导,希望人们过有德行的生活,后来法家则建立了超级无敌的强制执行体系——但是,社会规则并非是来自于上帝神佛那样超越现实利益的存在,这恐怕就是两千年集权专制的核心。
每一个宗教的形而上设定无疑都是这个宗教最基础的模型,从这个模型可以发展出全套的宗教思想和信条。那么作为一个普通人局外人、或者是一个局内的修行人,就会不断地从对这个模型的概念中产生理解和领悟。那么,形而上模型本身所产生的引导就不可忽视了。当然,修行还要靠更多学习和引导,若是最终能够脱离开初的形而上模型,在我看来过于玄幻——即便如此,可能也与绝大多数人无关。
《圣经》的形而上和写作方法可能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形态,让现代人觉得容易理解,尤其是那些受过科学教育和比较接受西方文化的。这里也不能排除因果倒置——现代文明本身就是基督教的成功,现代人才会更容易理解基督教。从局部小环境看,佛教成功了人们容易理解佛教,儒教成功了容易理解儒教,也确实是如此。不过,儒教、道教、佛教在现代社会始终只是成功地做到了一个配角。我不想讨论‘只有基督教的形而上才能成功’,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我不知道人的思想成长能够有多少种方式,但是我在圣经中看到的是适合现代人成长的一种普通路径:幼小的时候还不会思考,通常只能看结果;懵懂初开的时候知道了善恶,凡事要分个好坏;再长大些通过学习知识渐渐开始明白道理,于是可以与人对话;以后就看个人的资质和造化了,有些人学会了用理性去观察研究问题,有些人则还是凭着天生的聪明或是愚笨过完一生。
《创世记》:善恶只是第一个进步
《创世记》里讲了上帝创造世界用了六天然后休息了一天,每天做了些事情。这些叙述是完全不能让现代人满足的。比如说第一天,神希望有光于是就有了光,然后就有了早晨和晚上——等等,起码要有太阳和地球吧?这样看圣经就没办法读懂了。对古人来说,神每天做了些什么工作是没有必要事无巨细地讲得很合理的,重点只在于1)世界是上帝创造的;2)人是上帝最后的造物,其他生物都是上帝为人类创造的,而且此后上帝便不再创造更多的东西。
这样简单的叙事对头脑简单的人已经完全够了,很有趣,又很清楚,不牵涉更多‘没有必要的细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这些统统是形式,幼儿课本中大量采用这样的叙事方法,绝大部分幼儿不会有第一反应问鲲是不是比北冰洋都大了。换一个角度来说,上帝创造世界真正的方法可能是没有办法说清楚的,有很多科技现代人显然无法想象。
《创世记》要说清楚的,是哲学的终极问题:世界是从哪里来的,人是从哪里来的,神与人是什么关系。至于具体如何创造世界,不是需要介绍的内容。也许上帝手里有一本《傻瓜书:手把手教你如何创造世界》,但人类还远远没有资格去关心,很可能也完全不能理解。
《创世记》描述了伊甸园美好样子,这些描述到现在看依然很美。人们从这个故事得到的概念就是这个世界是上帝赐予人类的,上帝希望人类好好地生活——这是基督教最基础的形而上设定。我觉得没有更好的方法把这种形而上的设定教给3000年前的古代人类,没有更好的方法。
后面《创世记》又介绍了,人是被逐出了伊甸园(上帝第一次干预),开始独立生活。不厌其烦地讲了亚当夏娃的后人叫什么名字,全都活了好几百岁,直至到诺亚。上帝觉得对人类不满意,发动了大洪水,这是第二次干预。
我个人不太喜欢泰迪,这种狗(尤其是公的)不分时间地点场合的交配动作秀,令我对它的其他聪明行为的目的产生怀疑。不过,很多人喜欢泰迪就是喜欢它的聪明机灵善解人意,没有关系,因人而异吧。如果我创造了一个狗世界,两只我亲自创造的完美的狗某次吃了妙鲜包以后,就开始没完没了地交配,那我肯定是不太喜欢的。后来,他们生的第一代小狗因为妒忌我对其中一只小狗的喜爱,居然就开始互相残杀(该隐杀了亚伯)。再后来,它们这些狗就更不像话了,简直完全泰迪化。于是我就有点后悔——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不满(上帝觉得后悔了),自然,弥补的办法就是消灭掉那些我不喜欢的,留下几只看着顺眼的——这些考虑全都很容易理解。至于毁灭,那是不需要有什么歉意的,全是我创造,我不需要跟你们解释。
洪水过后,上帝就没什么想法了,直到巴别塔(第三次干预)。我想上帝的心情可能是又好气又好笑,这些‘狗狗居然想建一座塔来找到我?我创造你们目的可不是为了让你们能够成为我,换句话说,排除了把成神成仙当作人生目标,上帝不希望这么样。——这是我从巴别塔解读出来的寓意。
但这次干预还没有完全解决问题,《创世记》记载经过巴别塔的变乱以后,人类开始变得很旷野,繁衍了很多后代,但继续杀戮作恶,生活方式令上帝很不满意。于是上帝做了第四次干预,毁灭了索多玛、俄摩拉(以及其他‘平原上的城市’)。
前三次干预,上帝都没有和人类有任何商量,仅仅是通知了他希望保留下来的诺亚一家。这种方式令后人很难理解,你不是有神力可以改变一切吗?为什么搞得这么复杂?可是上帝自有上帝的想法,很可能他要创造的就是能够自我管理的人类,而不是可以随意摆布的宠物。不管这是上帝的意思还是《圣经》作者的意思,后人确实从中解读出来,人应该自尊自信自强,努力生活才符合上帝的意思。
第四次干预看来是上帝的新计划,打算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让人们按照他希望的方式生活。他选择了一位他欣赏肯定的人,从他开始重新培育符合他的心意的种族。
亚伯拉罕是第一位由上帝直接来安排生活的人。《创世记》中,上帝对亚伯拉罕的生活做了详尽的安排,包括他的妻子、女仆们、儿子、儿子媳妇以及子孙后代。许多事情都有天使直接参与,并随时保持汇报,以确保如上帝的意。简单说,亚伯拉罕的儿子是以撒,以撒生了两个儿子(以扫和雅各)。雅各的小儿子是约瑟,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去埃及生活,最后成为在摩西带领下与上帝订约的人。
《创世记》在这里极其周详地按记录了亚伯拉罕所有的后裔是谁,叫什么名字,后来到哪里生活,被称为什么人,每一任的族长(王)是谁。记录之冗长,让人很难提得起兴趣看清楚、记住。但这种记录本身就是证明,证明所有这一切都是真的:亚伯拉罕是神选的,以色列和犹大民族都是神选的,绝无一字虚拟。即便是以现代人的标准,对这份记录也很难挑剔。现代人会认为这种记录并不等于实证,但就像是家谱,对于这么悠久的历史还能要求些什么,官方签发的出生证或DNA检测报告?
要我总结这一段的中心思想,就是:神选的民族必须按照上帝的意志来生活,坚信上帝。否则就不被上帝所喜欢。后来以色列和犹大王国的人们就忘记这一点,于是上帝便让他们的王国被灭亡了,然后另选了一支犹太人来体现上帝的倾向,那就是摩西分开红海从埃及带回来的那一支。那一支仍然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是雅各的儿子约瑟在和雅各临死前带到埃及去的其他儿子们所生育的。
现代人对神选这一类的说法几乎已经完全免疫。在漫长的历史中,自称神选是屡见不鲜甚至可以说玩烂了的招数。所谓神选还不如被父母宠爱那么真实。但想想在4000多年以前,人类文明才刚刚出现没有多久。语言文字工具这些事物都算是最先进的‘科技’。笨拙的大脑还没能搞明白世界到底有多大,有些什么事物。人类的平均寿命在那个时候可能只有30多岁(这个数字从史前到近现代来临一直都没什么改变)。或许可以想象,‘上帝是唯一的造物主’、‘你们是被上帝选中的人’这样的说法会有多大的震撼力。
但仅仅是说辞那远远不够。简化版的故事也不行。要知道正如《圣经》所记录的,人类本就会自行其是,自己去创造故事、自己去创造神来崇拜的。上帝想要人类知道的是,只有我才是正神,你们不要乱想,好好按照我的意思生活。
如何让未开化的人明白道理?如果你是造物主,你会怎样让你的造物相信你?你可以显示神迹,但除非总是宣示神迹,总会有些人没有亲眼见过,总会有人对神迹有其他的解释。再不然就去和你的造物朝夕相处,如果你没有别的事情好做。
对我来说,上帝作为神是不存在的,我不能相信更不能论证上帝真的存在,我只是在说,这套方法看上去很合理,很可行,而且恐怕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去给未开化的人类建立一种特定的形而上思想。
从《创世记》到《出埃及记》,编写圣经的先知们,用那个时代最适合的方式,完成了一套形而上,并且成功地让人记住、明白。先知们不可能知道现代人会有什么样的智慧,但我想,他们在写圣经的时候是知道圣经是要让所有人明白的。
在《创世记》和后面其他的圣经中,记载了早期人类的各种行为,他们都有自行其是的特征,做下了许多坏事,包括谋杀、欺骗、掠夺、杀戮、灭族、乱伦等等。上帝并没有安排每个人的举止行为,因为上帝明确表示了对人类的一些行为赞赏,而对另外一些行为不满,以至于会动手消灭这些人。但上帝并不是做完所有的事情。对于那些非天选的人类,他们的繁盛还是衰落,上帝从来没有放在心上,只是当作调教尤太人的大背景和工具。
上帝更像是现代公司的董事长,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来考评一下公司的表现,对大方向作一些指示和调整,裁掉一些不能让他满意的人,表彰一些让他感到满意的人,但并不细致到每一个具体的人。区别只在与,好像全天下的企业都是他开的,但他都不是很满意,只亲自动手找一家企业稍微调整一下。
如果我是造物主,大概也没有耐心去管所有的事。我可能更愿意观察我的造物们会有哪些行为,这很有趣。但又忍不住完全不管,忍不住要出手扒拉那么几下。
《创世记》中还记录了很多事,但总的来说,都是一些最简单基本的事情:生存繁衍是第一位的,然后开始有一些有关德行的事,不多。吃苹果明善恶,更像是一个寓言,表示人类成长到某个程度,就开始明白善恶了,其他任何动物都不会有这种成长。在上帝看来,能够明善恶表示具备了‘进行下一段实验’的条件,不在需要周全的照顾。逐出伊甸园更像是从保育箱里取出来,让他们自己在花园里活动,看看会有什么进一步的成长。
《创世记》之后的故事是《出埃及记》,《出埃及记》是圣经中最精彩的史诗般的故事,极具戏剧性,时间、人物、背景和寓意都很庞大复杂。因而被反复搬上荧幕,反复演绎,其中摩西分开红海的场面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但只有一个意思是最明确的:摩西是第一个真正够格代表上帝领导人类的先知。上帝给摩西的启示已远远不是“你将拥有土地、财富、儿女”那么简单。上帝给摩西的是戒律:十诫,也就是应该遵守的十条规则。
到这里,在上帝看来,人类的精神成长已经到达了第二个阶段——能够用语言进行指导和约束了。孩子若是明白道理,父母就不必动用棍棒。上帝向承诺摩西承诺,不再直接动用终极手段来毁灭人类。这个承诺也是对所有人类的。这并不代表人类就不会遭遇毁灭,上帝的世界有还是有秩序,还是有灾难,人类也不会停止互相毁灭。但上帝不再用强硬的手段干预了。
接下来在《利未记》中,记述了上帝对以色列人的各种指示,包括了对上帝献祭的礼仪,食物和处置方法,生活卫生和皮肤病和麻风病处理,工作和节假日规定,房地产和借贷事务,以及最基本的生活道德原则。这些指示的详细、精确程度,没有任何其他宗教可以相提并论。这些指示到现在看来仍然‘相当科学’,比如麻风病人居住过的房屋要彻底清洁(铲除墙皮和石块重做乃止彻底拆除房屋);每七年要休耕一年;以及死去的生物不洁净,触碰以后要仔细清洗(包括衣服),等等——
——很难想象这些规定是‘没有生活经验’的上帝给出来的,同样也很难想象4000多年前的人有能力总结出这么一套完整而富含科学的生活方式。
《利未记》也是摩西五经的最后一部,上帝在《利未记》中还给出了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禁止,但和那些生活细节的指引相比,非常粗浅,仅仅是告诉以色列人要圣洁,最重要的当然是虔诚敬仰上帝,这很容易理解,不虔诚就不会遵照那些详细的指示。比较具体的就只有‘爱邻如己’以及一些禁止行为。对于这些务虚的指示,有对应的罚则,但大体上仅限于献祭和相当于‘报应’的后果,并不直接具体。献祭只用牲畜,没有破坏、浪费和非人性的元素,而务虚的‘报应’则容易被忽略。
关于道德品行,更宽泛、更详细的指引要通过耶稣基督来传达了。尤太人是完全不相信、不接受的。耶稣基督的广泛救赎精神在尤太圣经来看几乎就是编造和亵渎,这也是为何尤太人会要求罗马总督处死耶稣的最重要原因。不过,在基督教,耶稣所做的事情本质上与摩西并无不同,不同之处在于耶稣所讲的几乎完全是关于人的精神和思想的。
上帝第一次与人订立约定是与诺亚,以彩虹代表永远不再整体性地消灭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承诺。这次订约更像是上帝单方面的承诺,也有点像是一个象征,人类和生物从此已经能够独立生活繁衍。第二次订立约定则是上帝在西奈山与摩西,订约的内容是人类的行为规则,是上帝对人类的单方面要求。第三次并没有明确的订约内容,上帝通过耶稣告诉人类的是无一例外最终的救赎,只要遵从上帝就可以得到,没有其他条件。
我觉得很显然,三次约定可以代表人类成长的三个阶段,人类不断地成长,达到某个标准以后,上帝都有认定以及下一阶段的设想和安排。耶稣以后,上帝不再说话,也不再显示神迹——至少不再以圣经的方式。或许,在上帝看来,人类不再需要他的照顾和指示。
也或许,一个更简单的可能,再也没有能够与圣经作者相匹敌的人来书写这些满含寓意的故事。毕竟,现代人的知识和智慧每个人都与古代的先知相近,没有哪位作者有那么高超的能力。
但是《圣经》所记录的人类成长过程仍然是现代人必须要以某种方式经历的。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和繁荣所需要的能力,本质上与古人并无不同。离开了《圣经》许多人就找不到方向,或者说,《圣经》以及那些古老的宗教经典,仍然在为现代人提供指引。尽管这种指引已经显得有些过期,只要人们努力去理解领悟,还是能够从中获得生活的力量。
《圣经》一共有1189章31219节931698字(中文),四书五经全部加起来也只有22万字。以现代人的阅读理解能力,后者太过精炼而费解,需要增加批注解读才能读懂;而前者则显得过于冗长,可以大段大的掉过(比如人名地名),似乎也不会影响理解。
每个人都能直接去解读圣经,而且只需要圣经,不需要其他,这就是基督教新教的核心。新教的圣经甚至比天主教的还有少,但绝不会影响‘因信称义’。在美国现在有注册信教派别超过3000家,大约就有3000种解读方式。像我这种解读圣经的方式,几乎肯定有人已经做过了,绝对不会是首发原创,不过,我如果继续解读下去,总也可以创立自己的新教派别吧。
而要想读明白四书五经,再增加数倍的资料也未必足够。所谓皓首穷经,除非是圣人,没有人敢自称完全读懂。从这个角度看,似乎更明确了,《圣经》是为了让人读懂而写的。
让人读懂而理解,让人读不懂而恭敬,让人诵读而领悟——各有千秋之外,各有玄机。
TUMB
7月28日,上海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