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This site has a limited size of 500M, that means over 1 million books in pure text, or just 15 mobile phone images. That's the reasaon I encourage zero image unless REALLY necessary.

For image-favouved users, find Sola-soli Youtube Channel, which is yet implemented. Will be soon.

本站无图,除非绝对必要。

形而上学那些傻问题

  • 作家相片: Jeril
    Jeril
  • 2022年7月14日
  • 讀畢需時 9 分鐘

已更新:2022年7月23日

为什么一上来就问本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明显没人能答出来。为什么那么关心为什么?想想现在该怎么办就很好了。


很简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懂得道就懂得了万物,那岂不是很简单,一本万利么。


最深刻的本质、最普遍的道理,统统可以叫做’形而上‘。’形而上者谓之道‘,日本人翻译得挺好,朗朗上口,似乎有种莫名的优越感。


不过道不是万物,离万物还远得很。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多年前我听某位大经济学家讲课,提的问题就是:既然说经济增长需要能源,未来能源耗尽了怎么办?——真是典型的愚蠢问题。当年我其实应该问未来20年房价会不会一直涨。


另外一种现象是‘顶层设计’,PPT党本来只要抓住几个痛点就能吸引客户的关注拿到所迫切需要的资金,却常常忍不住匆忙地将问题提高到行业解决方案,动不动就要彻底改革内部机制。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莫过于此。


本质问题是孩子们经常提的问题,很多孩子的问题就是形而上,富有哲学味。比如,人从哪里来,宇宙有多大,天上有没有神仙,等等。这些问题很难有正确的答案,当然就算答错了,也没什么立刻就会发生的坏结果。


哲学的早期就是这样幼稚的现象比比皆是。轴心时代各种有名的形而上之说不下数十种。因为哲学家经常从这里开始讲哲学,给人的印象似乎那个时代的人就喜欢琢磨这些不着边际的。关于世界的本质,任何人都可以提出任何主张,而不会改变什么。只要没人驳得倒,那就可以自称哲学家了,有利而无害,何乐不为。到现在依然很多人一头扎进本源问题搞发明创造。


人们就是喜欢预言,经常犯错却不去反省,即便是科学家也避免不了。比如,许多人预言了物理学的终结,开尔文只是其中一位(就是热力学温标那位开尔文)。可是物理学至今仍然看不到任何终结的迹象。


人们并非因为犯了完全不现实的错误才喜欢提出天马行空预言。种种形而上隐藏的现实意义是,如果我的假设成立,那么现在的一切都将改变。比如电影《普罗米修斯》提出’外星工程师将自己溶解在河流中从而创造了地球生命‘。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我们现在所有的哲学都要改写,至少要考虑拥有超级科技的外星工程师可能随时回来。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物理学最多到中学毕业就终结了。学校考试的时候,前面的题若是不答出来可以试试先去答后面的。‘轴心时代’(公元前8~3世纪)的哲学家们很多问题回答不了,于是就直奔本质而去,和中学生考试的时候一样。


世界真正的本源是什么,可能是人永远也无法回答的——无法了解,也无法解释。因为也许需要了解所有的信息,甚至超出这个世界才能看到世界的本质,正如身为蚂蚁不可能了解蚂蚁窝的本质。


但问题是:就算洞察了世界的本质,还是要知道身边的世界、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情是怎么回事,而身边的一切并非世界的普遍本质,只是本质的某种形态。


我觉得夸张一点可以这么说,到目前为止所有关于本源的哲学答案,基本上都和现实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性善还是性恶,创世还是演化,有神还是无神,唯物还是唯心,这些争论几千年了,仍然没有结果,以后也不太可能结束。


不过,宗教和哲学却在争论中发展起来了。问题没有解决,在思考的过程中却发现了很多其他的东西,这种情况似乎经常发生。在哲学思考中有些问题没有结果,却很难避免去想去猜,不如先假设一个答案吧——于是就有了‘形而上’。

当然,严肃的哲学家是不会随便给答案的。他们会努力去阐释他们主张的形而上与现实的关系,而且解释得头头是道,人们会越想越觉得有道理。比如孔子从‘君臣父子’讲到正心诚意,修身齐家,再讲到有教无类,知行合一……成了后世千秋万代的标杆。


为什么是这样?因为周礼是这么说的,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听说那时候人比现在过得好……最好不要问为什么,只要知道如果每个人都相信都奉行,世界一定会比现在的礼坏乐崩样子好(没有打错字)——这个论断简直无法反驳,但根本就不用反驳,你只要好好地听孔子讲了什么,你就会觉得为什么是那样的形而上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东西方哲学在形而上差别最大的地方不仅在于设定的内容不一样,还在于发展不一样。东方哲学(包括印度)的形而上在轴心时代以后几乎就没有什么变化了,原来是什么样,现在就还是什么样。或许发展出了一些分枝,做了一些调整,有了一些创新,但基本上还是遵循原来的形式。西方哲学则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可不知。从一开始的崇拜,到完整的宗教系统,再到神学,理性哲学和科学,可以说,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就是塑造现代社会的最重要力量。


在这里,顺便提一下马克思,他主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力和关系是主从因果。但若是从西方形而上的发展过程来看,完全可以说是抽象的思想先行,而生产力是在新的思想下才发展起来的——与马克思所说的正好相反。


只需要讲三个人就可以说明西方哲学形而上经过了怎样的发展过程,以及如何塑造现代社会的。


老亚头


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之前的不能叫做学。亚里士多德发现研究本源和本质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方法,不能随意发挥,想什么就是什么。


《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不知道的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这一点很像《论语》。后人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关于哲学的授课笔记整理十四卷书,其中有亚里士多德本人提出的四个标题:‘第一哲学’、‘第一科学‘、’智慧‘、’神学‘,他本人并不知道形而上学这个词。书编撰者和命名者是一百年后继任的吕克昂学院的院长,他命名为Ta meta ta phusika意为’物理之后‘,后来在英语中写成meta-physics,意思是警告后人‘只有在掌握了物质和自然的知识以后‘,才应该来尝试‘物理之后’。


这本亚里士多德不知道的书,却被后人认为是亚里士多德最伟大的著作之一。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提出了一个架构,关于应该怎么谈形而上的事情。这个架构还是很不容易理解,非专心的研究者难以企及。


简单来说,老亚头初步解决了两个问题(他的思考结果)。一个问题是实体,就是说世界是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神,神也是存在的。在老亚头的思考基础上,后一个问题发展成为了神学,核心意思就是从现实的各种迹象判断,这个世界有神是必然的。而前一个问题,最终发展成了唯物主义,这世界上只有实体是客观存在的。


这两个问题都是我们平常很少去思考,也不知道的怎么思考。世界存在这还用说吗,神是不是存在,我怎么会知道。亚里士多德用他伟大的头脑去做了思考,写成了14卷书。不过老亚头可能并没有考虑成熟,因为他生前并没完成一本书。后人认为,他的思考结果和思考过程来的更都是极高明的。不管是谁若是想思考这些问题,都可以去参考他老人家的思路,一定会获益匪浅。若是对形而上没兴趣,那么大可不必费心去读。


老笛头


下一个严肃的答案是笛卡尔给出来的,他的伟大哲学著作《第一哲学沉思录》是继续亚里士多德的思考。他有三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结论:1)人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虚无,因为‘我思故我在’。2)人的感官经常欺骗人,所以要对认知充满质疑,努力去分辨对错;3)世界(大概)是神创造的,不过他创造以后就不用管了,世界自会按照规律运行。


  • 第一个结论几乎立刻推翻了唯心主义,在老亚头的基础上往前迈了一大步,因为那时候西方普遍信仰有神宗教,在宗教设定中,人是居住在神的世界的,是客人就按规矩行事即可,不要老实想显示自己的存在,惹得主人不开心——这是通俗的说法,如果要想按哲学讲明白则要拉进来一大堆中世纪神学家的名字(安瑟伦,贝克特等等)。

  • 第二个结论催生了质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先导,也是后来宗教改革的源头,还催生了包括怀疑主义在内的许多思想。没有什么单一的精神比质疑更重要了。质疑推动人们去问为什么,质疑推翻教廷和封建王朝,质疑推动人们去探索自然……质疑推动人们去将现状改变得更好,可以说现代科技文化始于质疑二字。

  • 第三个结论则是确定了世界是按照规律运行的,这是现代社会的最基本设定,也是科学的思想起点。


这看上去不怎么形而上,不过却是最纯粹的形而上。


老牛头


第三个伟大人物是艾萨克.牛顿。我们知道《自然的哲学原理》讲的就是牛顿三大定律,现在看了也就稀松平常,世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而且后来相对论证明了老牛头也不全对。不过,在当时来看却是与开天辟地几乎完全相同。


伽利略证明了牛顿是对的——哦,搞错了,老伽头要早100年,他没有发现定律,只是开始用正确的方法观察世界。牛顿则直接拿出了可以数学计算的规律。于是老亚头和老笛头的形而上得到了证实,而且每个人都可以去证明,不需要哲学思考。最重要证明是,人可以理解神的规则了,客人可以明白主人的规则了,于是就自由了——自以为自由了,其实只是个开始。


牛顿说他的定律是哲学,那时候还没有科学,但科学由此正式出发。


当然,除了上面三位,还有很多哲学家、神学家、科学家提出了各种形而上(结果或者方法),我觉得都不如这三位对现代的影响那么大。知道了这三位,就基本上了解了现代人所持有的形而上观点的重点和由来。


上面这三位老头完成了一件事:将人们从神的形而上拉出来了,此后神是可以被理解的神,人是可以用理性去理解世间万物的。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前前后后花费了人类2000多年的时间,某种程度上说,还是幸运的结果。如果大英帝国像西班牙帝国那样失败了,我们是看不到今天的世界这个样子的。


相比之下,君臣父子这一套是不需要解释为什么的。道可道非常道,佛祖拈花,伽叶含笑……可以领悟,不可理解。神佛祖先是不需要解释自己的合理性的,至今依然我行我素。也不需要被理解,只需要人按照被赐予的属性去做就行。让你猜得透我就不是神!——这不是我抬杠,‘你需要相信,然后才能明白’(安瑟伦Anselm),这是哲学上称为‘本体论’的那一派形而上。

你相信哪一种形而上学?大部分鸡国人会回答:无神论吧,唯物主义吧,就是说不相信世界上除了物质还有什么其他的存在,尤其不相信神鬼灵魂。鸡国人通常相信人的精神不过是物质基础上的效用和反应。唯物的意思与‘道法自然’几乎完全相同,这太符合传统文化了。唯心主义,心学,心是什么存在呢,这些看上去很可疑。


唯物唯心只不过是形而上的一部分,老笛头指出的是即便世界唯物,还是需要用心去认识的,不然就会错。用心去认识才会发现老牛头的三大定律,才会接近与’道‘,不用心就都是瞎猜了。我觉得这是了不起的认识,是关于人的哲学最基本的认识。我们得知道用心才可以发现世界,知道认识是需要努力的,而不是可以顿悟的。


至于世界的本质是不是心的本质,那些哲学争论倒是次要的。或许有人真的能开天眼,洞察一切领悟天地之道,那不是我,现代人不相信这些。


前面还提到幸运,当代最接近形而上的东西,是‘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指结果是由过程中的所有条件综合决定的。现在政治、经济、社会、心理学家很喜欢用这一套形而上来解释现实,倒是也很符合鸡国人的思维。


人们从仰望星空开始提出问题,然后才会真的有能力了解世界。我想,一群不去想象、追问世界本质的生物,或许永远不会有太深刻的思想,永远不会像人类走的这么远。可是,一开始就去找最根本的答案,只能得到一个傻问题和一个傻答案。诸如天圆地方、乌龟塔之类的。


形而上是可以是很多问题的起点,但若是没有对很多问题的认识,基本上就是瞎猜。早期的哲人们像许多普通人那样感受到了规律的存在,想象存在一个无所不包的道,但他们完全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后人则了解了太多的知识,感到完全没有办法用一个道去回应所有的问题。


那么形而上就是在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始终存在的假设和暂时的结论,在不断修订提高形而上的过程中,人类的智慧成长了。所以我说,《物演通论》是王东岳先生学习和思考哲学的工具而不是成果,你看他现在就比较少提起了。我也是靠不断地问为什么得来的理解,这本身就很西方哲学。在东方哲学来看,我这一套解读大概是不怎么令人信服的。


通过顿悟而明白还是从认识到理解——换一种说法,你到底要不要问问为什么,东西哲学大致上是从这里分道扬镳的。


TUBM


7月20日,上海



你所持有的形而上:

  • 唯物主义

  • 神创世

  • 六道轮回

  • 混沌、自然

You can vote for more than one answer.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否定知识和质疑信仰

一切知识皆始于好奇,然后在质疑中得到提炼,直到超出认知的边界,而信仰还在边界之外。 我如何相信1+1=2,与我如何相信E=mc^2,是两种类型的问题。前者我可以亲自体验、验证,后者则只能选择信还是不信。 我怎么相信无法理解的事情是真的?我怎么知道谁说的是对?好奇让人得到第一...

 
 
 
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

李敖在1979年在一篇文章里说,日本人所说的“和魂洋才”,只不过是日本版的“中体西用”,“选了船坚炮利,丢了良法美意;选了帝国主义,丢了民主基础”,把西方当作“百货公司”,只要好的,不要坏的。“这样的日本!这样笨,还要做强盗!”——李敖的批评很精彩,很有道理,所以这篇文章被...

 
 
 
给皇帝改个爹,如何?

所谓大礼议,是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奇事、怪事,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皇帝和百官议事,双方意见不一,于是皇帝命令取消四品以上官员的俸禄,四品以下则拉出去杖责,被拖出去的官员有200多位,当场打死了16位。...

 
 
 

Коментари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