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2——到底怎么看
- Jeril
- 2023年6月12日
- 讀畢需時 12 分鐘
已更新:2023年6月26日
关于王莽,少数历史学家推翻了正史和民间演义中‘篡汉奸臣’的形象,大多数则并不在意这段历史,毕竟在两汉之间这10多年,只是一瞬间。外儒内法的政治和思想形态已经形成,王莽是一个失败的改革者,是忠还是奸不重要。
不过,我总觉得,学术专家们的研究总是专注于发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有什么结果,却不会去讨论没有发现什么,没有发生什么。而这些非学术的思考,是我这样的阅读历史的人所关心的,尤其是王莽这段历史。
如果我们放下书本,从王莽本人一生的经历开始思考,那么有些启发就会浮出水面,而这些启发可能正好是当前人们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所需要的。
从各种各样对王莽的结论和观察中,我觉得至少有两点是未曾充分讨论过的:第一,王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到底是不是虚伪的?第二,儒家思想是不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理想?
我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结论其实很简单:王莽是真诚的儒家传人,他的改革几乎已经充分证明了儒家是一套不成熟、不自洽的社会理想。然而,中国人至今还不肯承认。所以,对王莽的认识实际上关联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观念系统。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梳理一下我的思考过程。
1、分歧
历史学家很少会在重要历史人物定性上发生严重的分歧,王莽正好是其中一位。我简单罗列一些常见的看法:
1)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王莽阴谋篡位、为了避免祖坟被淹,任由黄河泛滥;
2)钱穆《国史大纲》:王莽是按照汉儒政治理论的趋势,追求个人名誉,他的改革是一种‘书生政治’,失败在于没有计划、用人不当、以及不现实。
3)吕思勉《中国政治史》《中国通史》:实在是个“社会革命家”,在政治上虽然失败,他的道德,他的人格,毕竟是深可景仰的。
4)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改革家,最典型的中国绅士,生活节制,不但奖励学术,而且还竭力奋发使自己亦成为一位学者。
5)哈佛《中国史》:王莽痴迷于儒家经典,狂热致力于恢复想象中的周代制度,改革遇到抵制以后,就放弃了改革。
6)剑桥《中国史》:机制而能干,同时也是迂腐的儒生,过于依赖古文学派经典,不喜欢听批评,并且迷信。
7)胡适: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受了1900年冤枉,至今没有公平的论定。
8)黄仁宇:相信中国古典,政策根本脱离实际,也缺乏适当的用人安排。
9)其他观点:王莽不重要,直接忽略,如布罗代尔、易中天。
除此之外,现在网络上还有各种流行的观点,大致上可以分三类,1)王莽时意识超前的穿越者,可惜脱离现实太远;2)王莽是悲剧英雄,触动了大地主和土豪的利益;3)王莽是胆大妄为的独裁者,和隋炀帝一样。
总的来说,古代人基本认为王莽是个奸臣,逆臣,近代人要么更多地看到了王莽本人身上地优点,肯定他改革的勇气,要么简单地认为这个人完全是在随心所欲、胡作非为。
我自己对王莽的认识大致上接近钱穆、吕思勉的观点,经过这一次改革失败之后,人遂群认根本改革为不可能,想把乱世逆挽之而至于小康的思想,从此告终了。中国的社会改革运动,至此遂告长期的停顿。”
这个结论我认为很精辟,不过,还没有成为大众对王莽改革的普遍一致认识,起码儒家不肯承认,不肯面对。
2、王莽的生平和成长
除了少数细节,绝大多数历史学对王莽的生平事迹没有争议。简单归纳一下,王莽的一生有四个阶段:
成长阶段23年: 由于父亲早死,“莽独孤贫、折节为恭俭,受礼经,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事母及寡嫂,养孤兄子,行甚敕备。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这些记述异乎寻常地详细,评价异乎寻常地高。 总之,王莽在青少年时代就已经建立了坚定的儒家理想信念,是一位知行合一的好儒生,这一点毋庸置疑。
官僚阶段16年: 王莽在做中级官僚期间积累了超乎寻常的人望,什么”爵位益尊、节操愈谦“,这些官场操作到也不稀奇。真正特别的是一件事:和表兄淳于长的上位竞争,王莽告发了表兄的违法事实,使得他自己成为王家唯一的二代继承人。《汉书.元后传》中对淳于长贪赃枉法的事迹做了详细记录,但在任何地方都没有记下王莽有任何污点。这么对比来看,显然是坐实了王莽确实没有污点。
掌权阶段13年: 《汉书》详细记录了王莽担任大司马以后进一步积累声望直至登基称帝的全过程,史学专家可以从这些资料中几乎完整地去分许王莽的所作所为是否恰当,有没有错误。其实这正是后世史家敢于给王莽翻案的基础。但史学家并没有突出提及一件我们普通人会感到震惊的事情:王莽在掌权阶段处死了他四个嫡亲儿子中的三个。另外一个也“恍惚糊涂”而病死了,我觉得很可能是被老爹的无情给逼疯了。
皇帝阶段14年: 《汉书》相当详尽地记录了王莽改革的前前后后、方方面面,并且中间不加评述,是正规史书的写法。有些记录有前后矛盾的问题,说明有可能不符合事实之处。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看得出来,在这段时间内,王莽有不少建树,尤其是在外交方面,可以说是卓有成效。《汉书》虽然没有什么正面评价,却提供了足够还原历史的材料。
有人说,这些历史记述说王莽有多么好并不一定是事实,而是先扬后抑的笔法,来衬托王莽的虚伪奸诈。我是不相信这种说法的,班固是个历史学家,不是网络文学作家,他要真的是完全脱离事实乱写王莽,那整本汉书都应该拿去烧掉。退一万步说,汉书的记述是所有后世人共同承认的,是所有人的共同经验,即便不是事实,也与事实的作用相同。
我对王莽这个人何以至此,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一个儒生,从官宦子弟,做了三十年官僚,最终成长为皇帝,他的思想经历了什么,他的心态发生了什么改变,是不是他最终失败的原因。
以现代人对人类心理和成长的知识,我们能够看得出来,王莽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人,他一生的心态和思想,每一步的成长经历都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简单来说,首先,他并不是一个天生志向高远的人,而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一直在按照别人的期望做人做事。获得最高权力也并非他一个人的推动和谋划,时局的变化一直对他非常有利。与其说他利用了外部条件,不如说外部条件造就了他。
其次,一旦获得了没有约束的权力,他的内心世界就获得了最终的解放,开始’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在那个时候,他才开始展现真正的自我。与秦二世胡亥和隋炀帝不同,王莽做的事情并不是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是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第三,他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不断检讨自己,修正自己的错误,并且审时度势,以务实的态度和机智的手段,渡过了许多次重大危机。但最终他还是许多人一样,即便明显脱离了现实也始终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肯承认彻底失败,尽一切所能抵抗,直至被杀。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成长的概念,那么王莽就必定是从一开始就自带野心的,否则就无法解释他何以会成为皇帝。由于从一开始就自带野心,那王莽此前的所作所为就必然是为了野心而伪装的,于是,王莽就只能被解释成为一个‘虚伪的人’。所以可以说,后人看王莽虚伪,是认识局限所导致的。
我认为说王莽早就有夺权篡位的打算是太高看王莽了,他应该根本就想不到那么远。一来,禅让是历史传说,是比肩尧舜的事情,王莽并不狂妄;二来,王莽一生所为都没有突破儒家理论,他不会早就知道如何改变君臣纲常。
王莽能做皇帝是形势的结果,也是他的运气。无论如何,《汉书》和《资治通鉴》也并没有直接指责王莽虚伪,而是比较忠实客观地记录了王莽的经历和他所做的事情,这才是我们现代人能够重新认识王莽的基础。
2、王莽是真诚的
《汉书》里什么都有,只是没有放在一起。现代人重新组合以后,就看出了不同的结论。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重新考虑:1)王莽改革是不是异想天开的创新;2)为什么失败。
几乎所有人第一次了解王莽这个人,都是从王莽改革中诸多离谱开始的。但”出奇’、’离谱‘、‘脱离现实’,是历史初学者、门外汉的感受,完全不符合事实。吕思勉先生在《中国文明史》中的总结:“王莽的失败,不是王莽一个人的失败,乃是先秦以来言社会改革者公共的失败。因为王莽所行,并不是王莽一个人的意见,乃是先秦以来言社会改革者公共的意见。王莽只是集此等意见的大成。
乱发货币,乱改地名,乱定制度,都是对王莽的指责,但起码王莽没有乱建宫殿、乱搞工程、乱动战争吧?王莽做的是体制改革、制度改革,而不是开疆拓土,或是个人享乐——这么说,应该是公允的。
我核对了王莽所有的改革措施,不得不承认,这里面没有真正的创新。可以说,就连夸张程度也没有突破前人,比不上后人。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比较集中,用现代话语来说,就是‘改革决心很大、力度很大“。
换句话说,所谓王莽的改革脱离现实,是在今天的角度来看的。在王莽那个时代来看,很可能改革是势在必行的,所有的改革措施都是现实的,而不是王莽虚构的。
王莽是站在汉武帝的肩膀上的儒家改革者,他要的不仅是独尊儒术,而且是用儒术实现儒家理想。以他前半生的积累,资历、人望、操守、掌控能力、等等,不得不承认确实有放手一搏的资格。
至于为什么失败,也就并不是因为’脱离现实‘了。
我认为王莽有一点是与众不同的:他作为掌握一切权力的人,仍然还是在做他相信正确、该做的事情,而不是随心所欲、想做的事情。看上去王莽并没有迷失在摆弄权术中,更没有纵情声色,甚至可以说有点忘我无私,因为他自己的四个儿子都是死于他的严苛。如果说王莽也在追求独一无二的伟大功业,那么他的功业是经过儒家理论背书的,改革措施也都是经过实践的,有依据的。在这一点,其他帝王都没有资格与他相提并论。
隋炀帝杨广、汉武帝刘彻、宋徽宗赵佶、明武宗朱厚照,本质上共同之处在于,想到哪里算哪里,怎么爽就怎么干。毛泽东在他的后半生也是这样,痴迷于他自己所构想的权力游戏,国家、人民、理想,全都不再重要了,这样也就变成了一个昏君。
我理解的王莽,权力对他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权力只是实现理想的工具。他多次拒绝得到更多的地位和权力,至少有一半是真心的。因为,一个信仰儒家的最高理想天下大同的人,必然会相信大同世界就不需要权力,因为人人都会按照最高的理想行事。
胡适说,王莽是最早的社会主义者。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即便是在当今也还是一个迷。模模糊糊之中,似乎生产力的极大丰富应该是必要的前提条件吧,毕竟要有足够的商品和物资才能谈分配的问题。
换一个角度说,大家都知道现代文明不是从研究分配方式发展起来的,更多地是从对客观世界的探究开始的。而儒家历来是对自然世界缺乏兴趣的。儒家认为礼就是天下秩序的真理,纲常就是秩序的必然形式,其他事项只是如何发挥的问题罢了。
西学为用,中学为体,基本上可以这样理解。后来邓小平所说的两个基本原则,四项坚持,大致上也是差不多的意思,先有一个原则和框架,其他就摸着石头过河吧,天佑中华。
那么这些原则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要有这个框架,正是吕思勉所说的“根本改革”所要探讨的问题。不过,这些问题也正是不被允许讨论的,儒家和共产党都有不许讨论的禁忌。
无论如何,我们可以说,王莽的问题并不在理想,而是在妄为,真诚地妄为。他相信理想就是那么样简单,然后就那么大刀阔斧地干了,并不需要探讨,并不需要谁同意,这才是真正灾难的开始。所以也可以说,王莽是胆大妄为第一人。打天下,坐天下,谁的权力大,谁说了算,比王莽还要胆大妄为的人,有的是。
3、儒家思想是不自洽的
王莽是不是虚伪,仍然是一个次要问题。更要紧的是,有了王莽虚伪的结论,人们就不再去思考什么是王莽失败的真正原因了。等着圣人出现就好了,圣人不出现,那么也就没理由去改变现状;就算出现了圣人,谁知道是不是个王莽式的骗子呢,干脆就这么混得了吧。
吕思勉先生所说的“人遂群认根本改革为不可能”,在两千年中,一直是一个现实。王莽改革灾难性的后果,一直是人们拒绝考虑“根本改革”的最重要理由之一。想要反对改革很简单,提到王莽就好了。毕竟,任何人都无法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品德,因为王莽礼贤下士的水平已经是难以逾越的高峰;更何况,任何人也无法证明自己在改革成功以后不会效仿王莽,来个以新代汉。
不夸张地说,这种逻辑和潜意识,一直到当下仍然能够有效地制约人们的思想。比领导还英明能干么?你想干嘛?一旦触及文化,触及社会制度,中国人就表现出来极度保守的一面。
不过,既然没有根本性改革,那小康也变得遥不可及,中国人的生活始终是在生存和短暂的繁荣之间往复循环。从这个角度来说,王莽似乎也有责任。
回到王莽,从第二点引申出来的一个推断:如果王莽是真诚的儒生,同时也是具备很强实干能力等改革家、政治家,那么他的失败已经可以充分证明儒家思想从理论到实践的各种弱点,包括复古理想荒谬,本质上依赖权力、容易个人膨胀等等。
我相信,人要从理想走出现实,要从认识自己去认识世界。有了理想,然后在生活中检验,看看理想是不是符合现实。为此,他需要做一系列的思考,什么是内心,什么是自我,什么是正确的事,根据什么原则,这些原则是从哪里来的……这是一长串的问题,越是责任重大,思考就越深,越艰难,往往需要一生的努力。
而儒家在这一长串思考中提供的几乎完全是限制,而不是帮助。儒家理想是限定的,秩序是限定的,规则是限定的,那么,现实也是限定的,出格则是不允许的,是虚伪的,狂妄的。
当然,前面这些思考已经脱离了历史和史学的范畴,是在探讨历史的现实意义。历史学家们一般不愿意做这种讨论,因为这种讨论通常会引起争议。不过,这种总结恰恰是做现实改进所需要的。我看过的这些书中,几乎全部都一带而过了。
如果说王莽这段历史在历史上没有那么重要,那么也应该在思想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事关儒家思想的伟大实践。
我只在一本非主流的书见到这样一个论断:
王莽的试验也表明,不管是古文经学还是今文经学,它们作为一种哲学观念、一种学术思想是可以的,可一旦将它们现实化为政治政策, 就会立刻引起巨大的社会失调。————《 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郭建龙,2018
作者在行文中一带而过,并没有充分展开,我觉得有点可惜。
另外,易中天先生明确表示过不谈王莽。他说他的《中华文明史》是以‘重新认识历史’为目标的。很多人的名字都不会在我的书里面出现,王莽就是其中一位。这令我感到意外和不解。为什么不写王莽这一点经常被作为问题,向易先生提出来。由此,我也感到,关心王莽的人应该还是不少。或许很多人都有和我相似的关切吧。
最后,我觉得,对王莽问题的态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人们对传统和变革的态度。
如果全面否定,认为王莽篡位虚伪,那么基本上是在肯定文化传统,重视国家秩序和权力传承;如果全面肯定,认为王莽代表着社会进化改革,那么基本上是在反对传统文化中的僵化,期待全面改革;如果认为王莽失败于是不够务实,那基本上是主张在承认文化合理性的前提下,社会制度应该做渐进改革,而不是突变。
从不同的观点去理解事物总是一个时代的进步,从多元的角度走向共识。我想,王莽的历史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共同基础。
我前面谈的这些观点和感想,是从关于王莽的历史中得来的。但只谈观点和感想,就不如看历史那么鲜活生动。只是说,关于王莽的历史有好多好多的内容,谈起来往往就失去了焦点关注。
实际上,重新组织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每一个人的尝试和方式都有所相同,也有所不同。我自己也是翻来覆去了很久,发现每次都会有新的看法有新的联想出来。于此同时,我前面讲的这些观点和感受基本上还能够保持不变,这就是思想令人着迷之处吧。
关于王莽,我此前谈的有些是点状的,有些是发散的。实际上,重新建构王莽的故事,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不是小说家,对编故事没有兴趣,我喜欢的是像福尔摩斯那样慢慢还原事件,看看这里面有多少阴谋、阳谋、或是合谋。
TUBM
愚叔景元,2023年6月11日,上海
有关《汉书》中记载王莽时代黄河改道及赤眉军兴起的原因,参见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318页,(《汉书》卷九九中,第4127页。)”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