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This site has a limited size of 500M, that means over 1 million books in pure text, or just 15 mobile phone images. That's the reasaon I encourage zero image unless REALLY necessary.

For image-favouved users, find Sola-soli Youtube Channel, which is yet implemented. Will be soon.

本站无图,除非绝对必要。

看剑桥史怎么给王莽翻案

  • 作家相片: Jeril
    Jeril
  • 2023年4月3日
  • 讀畢需時 9 分鐘

已更新:2023年6月8日


剑桥中国史,对王莽的看法与中国正史大不相同,也不同于讲谈社和其他的中国史中的观点。是否采纳剑桥史的看法先不说,看看它颇有力量的论述,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简单说,其主要观点有四个方面:


1)王莽不是一个标新立异者。


王莽的新政都是此前汉朝政策的延续和延伸,其实没什么创新。均田制、废除贵族、改革货币、改变官衔和郡县名称、废除奴隶制、贬低蛮夷首领的封号、以及加强国家经济的各种法家手段,这些事情早就做滥了,此前的汉朝皇帝经常做,此后的皇帝也绝没少做。


2)王莽是聪明、熟练的执政者,得到了真正的拥护


王莽完全掌握了官僚政府,政令得到了全面的实施。王莽选择地承袭和改进了过去的政策中合理的部分。比如官员工资随年景好坏而升降、铸造的新币对平民更有利、税率低于汉武帝时期、以及具备灵活性(指取消了禁止私藏黄金和奴隶买卖)。此外,王莽很好地处理了与匈奴的外交,他巧妙地借助于王昭君地女儿(名字叫云),与她的丈夫和兄长(名叫伊屠智牙师),建立了资助关系。他们是匈奴贵族中势力强大的主和派。与匈奴的全面战争最终得以避免。


3)黄河改道才是王莽覆灭的原因


公元3年和12年,黄河两次改道,先是分为两支,然后是彻底脱离旧河道。这个灾难的级别太大,远超当时政府的控制能力。赤眉军就是来自于山东、河北黄泛区流散的饥民,数量太多以至于导致了河南、淮北等周边地区也迅速陷入连锁反应。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正是来自于受到赤眉军严重冲击的河南南阳。讲谈社认为是王莽为了避免祖坟被淹没而任由黄河泛滥,这个说法恐怕并不成立,因为‘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黄河,确实并非当时的人力所能控制。黄河泛滥的情况,要等到唐朝以后气候发生变化,才会有所缓和。


4)对王莽的偏见来自于主流历史学家


班固的《汉书》主导了后世对王莽的评价。剑桥史说,班固记载的王莽明显带有“政治和哲学的原因”,“他必须被描述为无能的和道德低下的人”。在西域问题和与周边蛮夷的外交方面,班固出现前后矛盾的描述,明显是在刻意的贬低。


上述四个方面,是剑桥史与主流史学完全不同的看法。


总的来说,我非常同意剑桥史的观察视角和结论。我觉得历史对王莽太不公平,正史记录中基本上是一面之词。一个虚伪的人靠欺骗居然当上了皇帝,而且把整个朝代的名字都改成他的,这不像是历史,像是玄幻故事。


很多王莽的改革措施,都不是什么创新,根本就不是他特立独行、自己想出来的。我记得,钱穆、吕思勉也表达过类似的看法。只不过,正史的写法,刻意描绘成统统都是王莽异想天开,第一次看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深刻的、但是完全错误的概念。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王莽的新朝赶上了这么一个难以抗拒的自然灾难,正史居然几乎从来没有提过。古人相信天人感应,无道是因,天灾是果。那今天的那些主流历史学者也不说一句话吗?剑桥史在这里提供了坚实的证据。


还有另外一类史学家的观点,认为王莽是“理想和务实兼备的改革家”,对王莽提出了高度的赞扬。这一类观点的代表人物是胡适。


剑桥史最终并没有给王莽下结论,只是说:“难以说清王莽是哪一类人。”


我觉得从正史提供的所有资料来看,王莽并不是一个虚伪的人。那么他遭到如此夸张的诋毁,应该是另有原因。简单说,因为新朝最终失败了,而东汉政权需要一个说法,重新建立统治。


但这只是表面,我感到王莽新朝这段历史并完全是偶然变异,以新代汉然后再回归汉朝,其中应该有更深刻的原因和过程,值得深入发掘。


结合剑桥史和其他史学著作,也包括《汉书》和《资治通鉴》,我首先从所有这些正反面观点得到了一个更立体的王莽的画像,也可以用四点来描述:


1)阳谋篡位有合法性


仍然可以说王莽是篡位者,但他并没有滥用暴力和阴谋,而是充分施展阳谋获得了合法性。


王莽既没有发动武装政变,也没有大面积打击和杀戮反对者。汉朝火德应该被新朝土德取代,这可是正统儒家理论的支持。王莽合理地利用了当时汉朝皇族地衰落和腐败、人们普遍迷信谶纬、以及儒家思想的强势等多种有利因素,完成了获取政权。在今天人看来,所有这些利用并没有明显超出合理的范围。拿到当今的民主选举中,也不会显得很过分。


现在唯一搞不清的就是支持者到底是不是真心的。后来所有的篡位者觉得真心是无所谓,做个样子就行了。我认为曹操还是守住了底线,他还是知道不能太无耻的。


我认为,王莽的手段在当时是合法的,权力交接的形式是也是和平的。和后世的禅让相比,王莽这次禅让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真诚的一次。某种程度上说,王莽实现了符合中国文化形式的原始民主。


2)为理想而务实奋斗


如剑桥所言,王莽是一位”务实主义者“,却是因为过于理想而失败的。即便王莽不是“理想和务实兼备的改革家”,起码当得起“真诚的、实干的政治家”。问题是,他的理想本身太荒谬。


王莽的新政,是复古改革,这一点毫无争议。几乎所有改革措施的依据都是周礼。王莽运用君王的权力,整合了此前所有的复古实践,实际上是为理想而奋斗。王莽君臣颁布的一系列法令都被努力落到实处,发现有问题也会撤回,进一步修改(比如废除了奴隶交易后来又恢复、货币制度也一再调整)。


王莽与匈奴的务实外交令人印象深刻,知己知彼的渗透,简直与现代外交毫无差别。相比之下,什么大宋朝大明朝大鸡国都是幼稚小儿、泼皮无赖。


王莽的务实还体现在能够熟练地掌控官僚、贵族、和公众的心理,巧妙利用谶纬、祥瑞等迷信手段。这些手段在现在看来愚蠢而幼稚,充满了欺骗。但回看整个汉朝四百多年,儒家和谶纬术一直是官方主流的思想,从陆贾、贾谊、到董仲舒,儒家思想实际上本身已经与天人感应、五行始终、乃至祥瑞灾异,这些迷信思想难以划清界限了。


3)真正的儒家传人


他的理想是儒家的终极理想,他的一生实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尤其重要的,是王莽对子孙的态度。我在想,如果王莽的新朝没有覆灭,权力的传承可能真的会从继承制转向禅让制。因为王莽从没有表现出对自己的儿子的任何偏爱,他的所有政令中都不包括有利于自己的儿子以后继承大宝。


从这一点看,他是完全继承了尧舜的作风。很大概率他会效法尧舜,将权力禅让给贤者而不是子孙。当然,这是个伪问题,而且也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王莽有办法解决禅让制可能出现的问题。毕竟,他的思想坐标本身就存在缺陷。


另外,古文经学的发起人物和代表人物刘歆,是王莽的正牌国师。这说明,王莽得到了儒家学术界的支持。可以说,王莽改革是一场规模宏大的儒家思想运动的代言人,这场运动本来是儒家思想进化中,反对伪造文献经典,和与迷信谶纬思想斗争的过程。可惜,这场斗争并没有使得儒家思想得到洗练和提高。


至于他奉行的改革措施多有法家的风格,有些学者认为王莽是外儒内法,我个人认为并不重要。我有两点理由:首先,法家的经济治理措施,儒家向来是赞同的。儒法本来就是一家,法家是儒家务实那一面,儒家是法家务虚那一面。其次,我认为王莽并没有愚民、弱民的思想,他的目的始终是实行对普通人民有利的德政。相比之下,王安石改革简直就是为国敛财,那才是真正法家思想的重点。


某种程度上说,王莽是在用想象力治国,而他的想象力,几乎就是孔子的想象力。这正是说明了他的理想本身不切实际,进而显示出儒家思想本身就有重大缺陷。应该说他的失败中很大一部分,本应由儒家来承担。

4)注定失败的悲剧


在现在看来,王莽所设想的一切,几乎必然不可能成功。复古改制本身包含了太多理论和实践上的幼稚,甚至愚蠢。即便黄河并没有带来超级灾难,新朝大概率还是会覆灭的。


对于一个正统继承的王朝来说,经济政策彻底失败,贪污腐败盛行,甚至贵族反叛,都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无论多么严重,都不涉及到追责——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当下。但对于新政和改革来说,那就不一样了,一旦出现问题,那么必须找到一个具体的人,让他承担全部责任。


请参考这个序列:吴起、商鞅、王莽、杨广、王安石、张廷玉、光绪、袁世凯、刘少奇、江青、胡耀邦……相信我,这个名单会继续增加的。



综合以上四点,就能看出来:


王莽是儒家难以面对的、真正的难堪。孔子以后500年中最完美的儒家弟子,通过修齐治平、正心诚意,获得了最高的统治权,获得了万民拥戴。还有什么比这个更理想呢?然而结果却是一地鸡毛,儒家轻轻地说了一句‘他虚伪’,这情何以堪呢?儒家指责他虚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否则还能指责他什么呢?


班固作为离王莽最近的儒家传人,极力把王莽污名化,是一种类似市井小儿的抵赖行为。如果他愿意为王莽做一些解释,那么我想他应该能够比剑桥史做得更好。


后世人片面、扭曲的叙述以及编造故事(包括王政君掷金镶玉玺打王莽)也并不完全成功。后人还是可以从历史记录中还原相当一部分真实。


班固、司马光,乃至后世的儒家,从来没有人认真地从王莽这个人和这段历史中去思考如何改进儒家思想。实际上,班固根本就不敢为王莽解释,更不敢去反思,王莽必须是篡汉,否则东汉刘秀就是反叛?王莽必须是虚伪的,否则就是儒家理想荒唐。


最后,我倒是想来诛心了,儒家所说的修齐治平,这个平字是不是本来就有造反夺权的意思呢?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則事不利。治国平天下,应该要有什么名呢?王莽用完全合法的手段称帝,然后再来平天下,不就正是名正言顺吗?


儒家若是敢于挑战王权,那说不定真的会升华成为像样的宗教。可惜,王莽失败了,失败了就是篡位,成功了,就是禅让。王莽成功了,儒家就成功了。王莽失败了,儒家就不承认王莽是真儒家,太狡猾。


重新解读这一段历史对中国人的思想真的太重要了。我在这短短三千多字,无法详尽说清楚我对王莽的认识反转、再反转的过程,回头还是要专门详细地梳理一遍,再比较一下对王莽的各种不同的解读,会更有启发性。


TUBM


2023年4月4日,愚叔景元,上海


附:


我简略地罗列一些影响力很大的史学著作,对王莽新朝这段历史地核心看法。至于汉书和资治通鉴,那是判决王莽虚伪的源头,我就不做引述了。


1)讲谈社,中国的历史,核心观点:阴谋篡位、为了避免祖坟被淹,任由黄河泛滥;

2)钱穆,国史大纲:核心观点:循着汉儒政治理论之自然趋势,及个人之名誉为凭籍。其失败约有数端:一、失之太骤,无次第推进之计划;二、奉行不得其人,无如近世之政治集团来拥护其理想;三、多迂执不通情实处。

3)吕思勉,中国政治史,核心观点:起而行之的改革家。

4)吕思勉,中国通史,核心观点:王莽这个人,后世都把他骂得是个“十恶不赦”的,然而他实在是个“社会革命家”。这许多事情,后人都把个“伪”字一笔抹杀了。我要请问,何以见得他一定是伪的呢?在政治上虽然失败,他的道德,他的人格,毕竟是深可景仰的。

5)世界文明史:威尔杜兰特,核心观点,改革家,最典型的中国绅士,生活节制,不但奖励学术,而且还竭力奋发使自己亦成为一位学者。在他掌握政权的时候,她的四周围绕的不是一些平庸的政治家,而是一些有相当修养的学人和哲学家。


上面列出的这些史学著作,大体上对王莽都有比较平和的评述,与传统正史的观点都有一定的距离。我个人觉得把剑桥史强有力的叙述加进来更好,剑桥史比较详细地列举了一系列的事实,从正面对传统正史提出了挑战,并且明确提出了王莽失败的客观原因,那就是黄河改道。


我想,把所有这些侧面加起来,才能够更好地还原王莽这个人,这段历史。


我之所以对王莽这样有兴趣,实在是处于对儒家思想的探究所致,我在前面已经摆出了我的观点,我认为王莽是儒家最难面对的尴尬和难堪,从这里出发,可以看清楚千年以来儒家思想被妥善包装的另外一面。看清了王莽,就能够对儒家的思想方法和理想有一个更现实的认识。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否定知识和质疑信仰

一切知识皆始于好奇,然后在质疑中得到提炼,直到超出认知的边界,而信仰还在边界之外。 我如何相信1+1=2,与我如何相信E=mc^2,是两种类型的问题。前者我可以亲自体验、验证,后者则只能选择信还是不信。 我怎么相信无法理解的事情是真的?我怎么知道谁说的是对?好奇让人得到第一...

 
 
 
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

李敖在1979年在一篇文章里说,日本人所说的“和魂洋才”,只不过是日本版的“中体西用”,“选了船坚炮利,丢了良法美意;选了帝国主义,丢了民主基础”,把西方当作“百货公司”,只要好的,不要坏的。“这样的日本!这样笨,还要做强盗!”——李敖的批评很精彩,很有道理,所以这篇文章被...

 
 
 
给皇帝改个爹,如何?

所谓大礼议,是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奇事、怪事,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皇帝和百官议事,双方意见不一,于是皇帝命令取消四品以上官员的俸禄,四品以下则拉出去杖责,被拖出去的官员有200多位,当场打死了16位。...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