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杀岳飞可没那么简单
- Jeril
- 2023年2月15日
- 讀畢需時 12 分鐘
已更新:2023年2月16日
我把所有我听过的杀岳飞的理由罗列如下:
1、赵构不能接受迎回钦徽二宗
2、奸臣秦桧、张俊构陷
3、岳飞妄议立太子,犯了宋朝最大的忌讳
4、岳家军是私军,违反宋朝‘兵将不同属’的规矩
5、北伐不可能取胜
6、主战派被主和派击败,岳飞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7、岳飞是猪精投胎,本命难逃一死
或许都有道理,但如果把次要的理由都删去只剩最重要的一条,你觉得是哪一条?
我选5,北伐是完全错误的,其他理由都不重要。但包括史学家在内,对这一条理由都轻描淡写,然后对其他理由长篇大论,不厌其烦地大书特书。
现在大家依然对杀岳飞感到纷纷不平,主要还是因为产生了情绪化的反应:因为明明可以直捣黄龙的,却被奸臣昏君构陷杀了。但直捣黄龙只是口号和想象,并不是事实,更不是当时要考虑的唯一问题。
先从宏观上说说议和和北伐。
为什么议和是相当成功的决策,只要看看三八线就好了。朝鲜战争打到第五次战役以后,双方的力量达到了平衡点,在这里议和是最佳选择,所以合约得到双方尊重。如果继续打下去,错过了平衡点,那么结果就不可预期了。
绍兴和议以后20年,金主完颜亮60万大军灭宋,结果失败;再过45年,韩侂胄发起开禧北伐,结果失败——说明双方虽然都还有些想法,绍兴议和的平衡点是踏实的。
南宋与金在绍兴议和以后,获得了基本上140年的和平。宋金之间的三八线是秦岭淮河一线,比划江而治要好得多。这就是议和完全正确的最好证明。
人们似乎完全相信岳飞是能够实现直捣黄龙的,所以北伐的合理性似乎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岳飞、韩世忠已经取得了相当多的胜利。明明可以胜利却放弃了,这是大家产生愤怒和抑郁情绪的主要原因。
以现代人的思维和视野,只要抛开情绪影响,就能看到北伐成功的机会是很小的。
整个宋朝在与北方民族的战争中始终处于劣势。辽、金、西夏、以及随后崛起的蒙古,这段历史时期的北方民族空前强大。他们不仅拥有当时世界顶级战斗力的军队、还有卓越的军事策略,在文化上则吸收了华夏文明的精华,学会了建立和统治大帝国,更是从与中亚国家的贸易中获得了经济和技术的输入。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就是北方民族到达顶峰的成就。
金国灭了辽国,蒙古国又灭了金国,西夏,再灭了宋国。在岳飞那个年代,还只是巨无霸蒙古帝国崛起的序幕。若是宋朝要能够多了解一下契丹、女真、党项、和蒙古人,肯放下身段去了解一下华夏以外的文明,就算不能先知先觉,起码可以多了解一些事实,不要轻启战端。
赵构、秦桧、岳飞,他们当然还无法预见到南宋将来会被蒙古灭亡,对岳飞的北伐还是能有一个基本判断的。但问题绝对不只是北伐能不能获胜,尤其是作为皇帝宋高宗赵构,他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历史决策,有许多需要考虑的复杂问题。
我认为赵构最终的处理是极其成功的,宋高宗绝不是仅仅想保住皇帝宝座,他的高不是一般的高。岳飞、秦桧只是赵构这个大导演的演员而已。
我来尝试还原一下他的视角。
现在假设你是宋高宗,你考虑要不要北伐这个问题的大背景是:
1、在你即位以后10年间,金军一直在追杀你,你的军队一直在战斗,一直在失败,丢失了河南、关中;
2、你即位第三年禁军哗变,你不得不禅让皇位于儿子,后来在勤王军队的帮助下才得以复辟;
3、虽然你的军队说能够保护你,但你不得不一路从南京逃到扬州,再逃到临安(杭州),一度被金军追杀到海上去避难;
4、你的生母韦太后还在金人那里做战俘;
5、1138年,你刚刚在临安安顿下来,朝廷和政策总算是有点样子了。
6、岳飞、韩世忠等中兴四将现在完全控制下的军队至少有30万,已经是南宋对金战争中的绝对主力。
7、海上之盟,宋朝军队无法战胜辽国的残兵,金军则彻底灭掉了立国210年的辽朝。
8、你曾经在金国做过人质,对他们有一些直观的了解。
9、你的主战大臣和将军们一败再败,你不得不提拔像岳飞这样低出身但还能取得一些胜利的军官。
现在,岳飞、韩世忠报告说取得了胜利,收复了大片失地,已经接近开封。你现在必须做出决定,你有两个选择:
A:很高兴听到捷报,很愿意他们继续胜利;
B:派秦桧去议和,不打了,设法保全半壁江山。
问:你选哪个?
如果你选A,你必须想办法解决军费和补给问题,这个问题在过去的十年中早已是个讨论过无数次的大问题。
现在暂时的解决办法是,朝廷想办法供给一小部分,其他全都要靠将军们自行筹集。这样就不得不放弃了开国宋太祖定下来的铁规矩‘更戍法’,回到类似唐朝的节度使制度,也就是将军既统兵又节制地方,而这恰恰是唐朝灭亡的关键原因。宋太祖为了防止有将军copy他的黄袍加身,定下来的规矩是“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也就是说,军队归国家,将领都是打仗的时候才委任派遣。这个兵将分离的原则一直到现在仍然是中国军队的根本制度。前面提到的禁军哗变(也就是苗刘兵变)的起因,就是几位各自招兵招团练的大臣互相之间的斗争引起的。一旦拥兵就会自重,这是人性。
对于岳家军实际上获得了多少胜利,你并不能完全相信他们的报告,因为那是一直就是他们与朝廷之间讨价还价的办法。在中国历史上,虚报战功从来都是惯例,并不一定是因为武将贪功。一来朝廷一贯吝啬,总是要打折扣,再加上中间官僚克扣揩油,不虚报几乎是不可能的。
即便是捷报是完全真实的,北伐能不能取胜,取胜以后能不能保住胜利,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毕竟已经连战连败10年了。现在连正常的官僚机构都快崩溃了,在江南征税、征粮、徭役这些基本事情已经困难重重,又如何派得出得力的人手去收复的失地恢复统治呢?中兴四将到底有多少战斗力,战斗力从何而来还是一个没搞清的问题。
从心底里你并没有完全相信这些出身低贱的平民将军,更不相信你的官僚政府,他们在此前的表现简直差劲透顶。北宋的败亡本来就是整个朝廷的决策失败,徽钦二宗发动北伐绝不是一个人头脑发热,而是整个朝廷狂热,是对辽和金完全无知。
然而1119年刚刚在第五次宋夏战争取得议和的情况下,宋徽宗的朝廷就宣布要收回燕云十六州,发动联金灭辽的战争!他是有多爱打仗啊。当时高丽睿宗王俣就向宋徽宗报告说,“辽为兄弟之国,存之足为边捍;金为虎狼之国,不可交也!”。这份见识却压根没得到任何人的重视。
可见,宋朝的官僚的军事和外交水平有多么差劲。北宋的败亡是一系列错误决定的结果,宋徽宗和他的官僚政府难辞其咎。作为皇帝,你现在能够相信他们说北伐必定成功吗?
你现在就算能解决天文数字的军费、粮食和物资,要不要拿还剩下的赌本去再赌一铺,绝对是一个天人交战的问题。你担心的是以这些靠不住的官员和靠不住的军队,这个冒险还有没有价值。
讲到这里,基本上已经清楚了,打,多半是凶多吉少,选A并不是像老百姓想象的‘显而易见’的决定。
不过,你选B也不见得好多少。首先就是议和的理由何在,绝不能是打不过,尤其是在岳家军报告打胜仗的时候。你对选A的真正担忧是很难说出口的。你不能说宋徽宗北伐就是错的,是乱拍脑袋胡来,因为那是你亲爹的决定。你也不能说你们这些大臣全是猪,不值得信任,因为你还要靠他们保全剩下的江山和你自己的性命。你更不能跟老百姓说现在金人太厉害,打不赢,那样他们就会纷纷逃跑。
报仇和收复失地是绝对的自然法原则,无论能不能取胜,愿不愿意战斗是道德审判。后来南宋开禧北伐时候的檄文开头两句非常精彩:天道好还,盖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助顺,虽匹夫无不报之仇。谁要是主张议和,那就是不遵天道,不得人心,不如匹夫,那还了得。
不仅是宋朝,在中国最重要的至今仍然是道德正确、政治正确。宋朝为了政治正确干的最大的事情并不是联金伐辽收复燕云十六州,更不是联蒙灭金收复河南,而是征讨西夏李元昊。宋夏战争几乎整整打了一百年,期间有五次大的战争,无数的小战斗,以北宋8700人口对2-300万的西夏,居然输多胜少,多次全军覆没。这场战争始终唯一的理由,就是西夏要求宋朝承认独立,但宋朝坚决不肯。
如果你不遵天道,不得人心,不如匹夫,说不定身边的禁军就会再来一次兵变,中兴四将也都有了另扶明主的借口,或者是打出清君侧的旗帜,照着宋太祖黄袍加身的剧本再来演一次。到时候又有谁帮你再复辟一次呢?你现在倒台了,刚刚稍微稳定一下的局势就会立刻崩溃,南宋多半会更快完蛋。
其次,金人肯和吗?现在想起高丽国王的谏言多么有道理了。辽人是肯议和,真议和的。金人就不一定了。虽然一开始按照海上之盟的约定,还了几个州,但很快就又找借口夺了回去。金人从宋军孱弱的战斗力中看到了机会,激发了野心。现在后悔是来不及的。
作为皇帝,你还有更多要考虑的事情。身边的大臣们怎么想,对他们有哪些利害权衡?你的决定能管用吗?作为一个逃跑皇帝,如果统御10万私兵的大将军不奉诏要怎么收场呢?(以王曾瑜为代表的宋史学家大都认为岳家军在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有十万大军。)
再说,你要如何面对滔滔民意呢?逃难江南的民众和官僚哪个没有亲人在关中河北?如今有了一线胜利的机会,你要是拍板议和,那你就是那个大恶人。谁来听你说北伐不能成功?明明岳飞就打了胜仗啊,一直到今天看电影的人可不还是一样的想法么。反正打就又机会赢,不打是赢不了的。民心可用啊,有了义和团撑腰,慈禧向13国宣战,战败了也还是能坐江山啊,有什么问题呢?
民意从来都是荒唐的,“冲动、易怒、缺乏理性、缺乏批判精神的判断力,对情感过度夸张”……这是700年以后法国人古斯塔夫勒庞说的。中国人可不缺乏这个智慧,法家早就知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篇)。跟他们说杀了岳飞是英明的,他们敲锣打鼓,再跟他们说给岳飞平反也是对的,他们又敲锣打鼓。但你若是坐不稳皇帝的位子,那可就不一定了。
作为百姓,谁要我敲锣打鼓都不是问题,都得去,但若是不打仗了少一点税赋,我可能真的高兴一些。你要是刮地皮,我可能直接逃到北方去。契丹人和女真人的税赋徭役物价都要比宋低得多。实际上,从五代十国时期开始,汉族就一直有大量向北方迁徙的趋势,不仅有老百姓,还有读书人、将军,比如郭药师、赵孟頫,史天泽,张弘范,王重阳,丘处机,以及范文程等等。
读书人可以跑,大臣可以投降,皇帝可不好当啊。一般人面对如此纠结的两难,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样办才好了。
但赵构可不是个一般人,史书给他的评语是这样的:《续资治通鉴》“资性郎悟,好学强记,日诵千馀言,挽弓至一石五斗。”其他还有节俭、不迷信祥瑞、不好女色、潜心治国、文才武德具备等等。即便是打个对折,也远超对普通皇帝的评论了。
高宗这个谥号也不是随便给的。谥法上说:德覆万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帱同天曰高。历朝历代,高祖高宗都没有差劲的皇帝。宋高宗没有盲目北伐,无论从当时还是从现在看,都不是值得羞耻的坏事。能够把南宋安顿下来。挽救了宋朝的大崩溃,偏安一隅,已经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业了,更不要说后来的南宋还达到了华夏文明的最高峰。
哦对了,宋高宗还是个杰出的书法家,著名的赵孟頫就是从临摹宋高宗的字起步的。
外忧内患,进退两难,这时候赵构发现了秦桧,他看上去是一个忠臣,曾经在金国做过人质,他能担任议和的任务。。
下面是我的演绎的剧本:
宋高祖赵构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谓十全十美的解决方案。他让秦桧在台面上主和,与那些主战派们战斗,与中兴四将联络勾兑,然后发现岳飞是最激进的主战派,习惯性地自作主张多次北伐,现在取得了一些胜利,正是议和的最佳时机。于是一面议和,一面让张俊编排构陷,议和成功即杀了岳飞一家,一面他又自说自话破坏议和的成果,另一方面也算给金人一个交代。
对其他节度使身份的将领,就算是立了一个样本,谁不听话都是可以杀的。整个宋朝也就杀了两个高级官员,一个是岳飞,一个是张邦昌。足以形成威慑,立刻就提高了中央的统治威力。最终,宋金两国得到了和平,百姓得到了安定,有没有报仇的事情暂时就被对杀岳飞的关注所代替了。
对朝廷里的其他主战派,以及不知真相的群众,这一切都是秦桧干的,当然一切罪过都在秦桧、张俊头上,谁要道德审判都去审判他们两,有黑锅也是他们两个去背。
秦桧背锅的代价是18年独揽大权,得以善终。张俊也得到了特别的恩宠,高宗特地到他家去封了他13名子弟的爵位,张俊69岁死于任上的时候,高宗还“辍视朝三日,亲奠于赐第劳恤,追封循王……谥号忠烈……“
虽然唯独害死了岳飞,不过宋孝宗继位以后,立马就给岳飞平反,然后一路封神,成为忠烈之神。最终也算是对得起岳飞一家了。
至于赵构他自己,则自始至终隐身幕后,任你们从徽钦二宗上去瞎猜。
现在的史料中几乎看不到赵构在这件事上有任何表现,似乎岳飞秦桧才是主角。不过,这个隐形人很可能才是最厉害的那个。该打的时候打,该逃的时候逃,该和的时候和,用岳飞是他的决定,用秦桧也是他的决定,最终人民敲锣打鼓庆祝和平,他也保住了他自己的位置,也造就南宋的140年。
我在想,赵构的真正算计事实,议和成功杀岳飞,议和失败杀秦桧,民众么,总能看一场大戏,总有一种情怀可以被激发。至于北伐能不能成功,就变成了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岳飞是不是冤枉,真相么,不重要。
反正,以我直通通的思维方式,在那么凶险的处境下,多半最终还是从北伐能不能胜利上去想,绝对想不出演一出大戏来让方方面面都能想得通的。
高,宋高宗实在是高。
只不过,这个高是鸡贼的高,把阴谋诡计玩到了极致,把人性玩到了极致。这个高更是昙花一现的高,愚蠢自大的宋朝君臣一点都没有从中得到教训。
绍兴和议之后20年,南宋不宣而战,开始隆兴北伐,大败。再过四十年,南宋更是原模原样重演联金灭辽的悲剧剧本,与蒙古建立灭金联盟,南宋开启了开禧北伐又大败。
蒙古灭金之后再灭宋的时候,已经没有宋高宗的高了。南宋君臣一边逃跑一边互相拆台,最终在海边彻底灭亡。如此之雷同的历史循环,真是世所罕见。
真的高明需要建立在真的事实之上。总是想玩计谋,玩四两拨千斤,总想偷鸡,就等于始终在玩赢面更小的游戏,多半总有输光的一天。
回到前面杀岳飞的理由1234567,最重要的我看来看还是5,北伐绝不是轻易就能获得的。岳飞是个武将,岳家军的战斗力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而已,其他条件不充分,北伐就很难获胜。
先搞明白了直捣黄龙是一厢情愿而不是唾手可得,那么123467就都是考虑。最好想办法找个巧妙的安排,目的是尽量让各方都能满意。这才是赵构需要解决的真正问题,而不是为了让各方都满意去冒险。打不过也要打,结果多半还是打不过,最终没有好结果,再多的考虑都不会让任何人满意。
真的高,是早早看出来辽朝和西夏是大宋朝北方的最佳屏障;真的高,是听得进去高丽王的劝解,联辽抗金,联金抗蒙。大宋强大的经济完全可以支持物资金钱,让契丹人和女真人来保卫大宋朝。罗马人曾经用高卢人来对抗凯尔特人、日耳曼人、用日耳曼人来对抗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匈奴人,满清曾用蒙八旗来打葛尔丹俄罗斯人。二战期间美国人援助苏联打纳粹,如今援助乌克兰打俄罗斯。这些,才是真的高明。
至于西夏么,既然李元昊都认孔子了,按儒家规矩也算是入夏则夏了,一切都可以谈么,一国两制有何不可,春秋战国不也是共主不共国么,又不是没有先例。澶渊之盟里写得清楚,宋真宗为兄,辽圣宗为弟,再加一个夏景宗为小兄弟,有何不可呢。
但北宋就是说不行,一定要打,第一次宋夏战争就是宋仁宗取消了李元昊的爵位,悬赏捉拿,君臣一致决定兴兵讨伐,结果就是镇戎三败,不得不议和。
退一万步说,要打就要获胜,像秦始皇那样一统天下,多少也算是一桩功业。打不赢西夏却打了一百年,这岂非是蠢事一桩。从宋仁宗开始,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始终无法结束宋夏战争,王安石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为宋夏战争筹集军费。从这个角度说,这场战争削弱了宋朝的实力,乃至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不过,我们的史学家和政府,从来不会跟我们讲这些。从来就会跟我们讲北方民族野蛮,就知道抢劫,从来不会搞经济、搞文化。他们从来不会讲,辽金西夏轻徭薄赋,贸易畅通,国家兴旺,在文化和政治制度上已经完全儒化。按照的入夷则夷入夏则夏的原则,本应是大宋朝的兄弟治国。辽金西夏的贸易、手工业、宗教、乃至文化,如雕塑绘画和建筑是中国历史的顶峰之一,王重阳发起全真教也是在金朝,他第一次提出了儒释道三教合一。
所有这些本应是宋朝走向开放和强盛的机会。但结果全都变成了战争。所以我认为,宋高宗才是整个宋朝最了不起的政治家,是否出于秦桧的策划已经不太重要了。宋高宗收拾了前任留下的烂摊子,挽狂澜于既倒,这在两千年华夏王朝史中是绝无仅有。赵构当得起高宗这个谥号。
回到今天的现实,老百姓高高兴兴看一场电影,体验了皇帝和宰相的家国情怀,跟着傻傻地壮怀激烈了一把,回头就去爱国反美抗日,这就是民心可用。打不过也要打,干不成也要干,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人定胜天,这就是大中华传承永续的民族精神,好!
真的好吗?你说呢?
TUMB
2023年2月16日,上海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