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次小型分享会
- Jeril
- 2023年6月1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昨晚参加了一个小型的网络分享会,有三十多人,主题是最近发生在云南的穆斯林抗议和当局的镇压。分享内容是某知名网络博主收集的视频资料,记录了当时发生的现场情况。应该说,大部分我都没有看过,所以,我觉得还是有收获的。不过,令我思考的却不是分享的主题和内容,而是当时参与者的表现和反馈。
无论是在分享过程中,还是分享结束后的交流中,都参与者不断地表达对穆斯林的反感和恐惧。甚至其中一位参与者还直接用语音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我一看那些穿黑袍子的就感到害怕,别的宗教还好,这种宗教可能会要我的命啊。我觉得这样的事情政府就是应该管,把他们扼杀在萌芽状态,不能太惯着他们,以前给他们的优待太多了……”
这些意见一直是很有代表性,如果有民主投票,那么可能很容易赢得多数。在宗教问题上,中国政府与民众的态度其实相当一致。即便是温和的中间派,也会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忽视此类关于宗教冲突的事件,漠视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可能已经很极端,已经造成了残酷的压迫。这次分享会的目的基本上也是在回应人们的忽视和漠视。
不过显然,参与者从中得到的感受是不同的。前面提到的那位直率的发言者只是说出来了而已。他并不感到自己很极端,尽管他的主张中已经明确地包含了暴力镇压这样的极端措施。
我思考的问题是,怎么才能改变这些观念呢?恐怕很难。
像网络分享会这样的沟通交流,主要的作用还是在信息和意见的交换,并不是在探讨研究。人们到这里来并没有特定的目的,更像是茶余饭后打发时间。不过,正因为此,人们表达的观点才更接近于真实。
昨晚的分享会正是这样一个例子,人们得到了新的信息,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仅此而已。如果有人想要试图取得一致意见,那么他很可能将面对一场不期而遇的、没有结果的争吵。
退一步来看,一个对穆斯林持有成见的人,其成见必定有其来源,有可能是来自官媒不断强化固化,也有可能来自独特的个人经验,甚至也可能是深思熟虑后的定见——当然,深思熟虑的定见通常不会被表达得像昨晚那位仁兄一样朴素。
所以,当我们在谈观念改变的时候,实际上至少面临两种情况:固化观念和个人经验。这时候,我们想要从“这个世界应该是怎么样的”,比如应该有宗教信仰自由、应该有民主,大概率是行不通的。
另一方面来说,对宗教的宽容态度要么是朴素的,要么就要经过思想洗练。
朴素的宽容或许来自于人的本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理解对方处境是一种近似先天的能力。有许多智商极高的天才人物,实际上缺乏理解对方的能力。如果他成长于宗教环境,或许能够获得一些后天的弥补。
而思想的洗练则包括了很多的内容。一个人要持有一系列的知识和观念,才会有对他人信仰的宽容。比如:
1、宗教的内容和形成的过程;
2、历史上发生过的宗教冲突的原因,和后果;
3、不同宗教对文明的贡献;
4、信仰和宗教的区别;
5、什么是极端?什么是迫害?
6、政教合一和政教分离
7、……
除了这些知识和观念,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审视,人们需要对了解自己有兴趣,才会愿意去探索更多的知识和观念,不然的话,就会掉入陷阱,只去拾取对自己有好处的知识和思想,用来加强自己的观念。
所以,洗脑是个技术活,洗一个观念空白的人容易得多,一旦观念已经形成,再要洗就很难了。
不过,也并非完全没有办法,我已经有几条心得:
1、激烈的挑战加上雄辩的事实和逻辑,有时候能够立刻改变人的观念。即便改变不会立刻发生,但会给对方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这个印象本身就会造成改变。
2、强烈的情感刺激,谩骂和侮辱是有效的,因为会激发人的生理反应。不过后果难料,只能说,有一定几率。爱和包容也有效,不过代价更大,我只能留给最亲密的人。
3、等待时机,即便是当头一棒,也要讲究机缘,这一点禅宗非常明白。
从这里看,朴素的道德真的很妙。
2023年6月2日,愚叔景元,上海
Comments